冬日暖阳,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慈云村星月湿地,伴随阵阵锣鼓声,一群耀眼的“狮子”辗转腾挪,或飞身上桩或腾空跳跃,像极了一群俏皮的孩子。舞毕,年福升摘下来他的狮头道具,憨憨一笑。身后,其他舞狮人也摘下了狮头道具,一群“00后”的孩子灿烂地笑着。“刚刚,我们拿下了一个订单,从农历腊月到正月十五,我们每天都会在合肥骆岗公园徽风皖韵灯会上进行舞龙舞狮非遗表演。”年福升的喜悦溢于言表。
年福升是包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升堂醒狮传习基地”的“90后”当家人,也是福升堂的第五代传人。走进位于慈云村的福升堂,可见左面墙壁上一个黑色狮头凶猛十分,狮头上方悬着“福升堂”的中式牌匾;右边,近50个样式各异的狮头整齐排列。
“舞狮是我们年家的老本行。”年福升介绍。福升堂由他太爷爷一手创办,自此年家世代舞狮。福升堂最初在北京杂耍卖艺,后来辗转四川、山东,最后来到了安徽。2009年,年福升来到合肥,成为安徽体育学院一名民俗传统体育老师,教授舞狮技艺。为了传承家族的技艺,同年,年福升成立合肥福升堂,把福升堂从北方带到了江淮地区。为了让舞狮和江淮风土更加契合,年福升把南狮的形态和北狮的技巧融合到一起,结合民间故事,编排了近200个舞狮情节,融入表演中。
年轻人为舞狮这项非遗注入了新活力。年福升说,因为舞狮的动作难度高,年轻人在体力和身体灵活度上更具优势,也更能演绎出狮子的各种神态。包河区的龙狮队现有17名队员,其中“90后”和“00后”队员为主力,团员平均年龄20岁。
年福升的龙狮团队主要以龙狮文化传承为主业,先后参加了全国、省内外各类赛事,并拿到重要奖项,同时,还会承接商业演出。从最初的主要满足大圩镇及周边的各类文化活动需求,逐渐发展到与文旅深度融合,从农村走进城市。
龙狮队的演出给大圩的乡亲们带来格外的喜悦。“小时候逢年过节最爱看舞狮表演,但这些年很难看到了,小一辈的年轻人更是没有这些回忆。传统文化回归乡村既是农民之福,更是文化振兴。”沈福村村民徐文忠感慨道。
近年来,包河区农文旅融合蓬勃发展。2024年,大圩镇磨滩旅游度假区、合肥融创城的水街等诸多的新景点景区陆续对外开放,非遗打铁花、非遗火壶、喷火等同步入驻。“非遗文化的融入,让乡村旅游不再只是简单的自然风光游览,而是一次深度的文化体验之旅。它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使游客在游玩中感受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滋养。”包河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乡村旅游助力非遗传承,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福升堂每周都对舞狮爱好者开放,免费教学舞狮。“我也开始对民族传统技艺进行提升,让老传统焕发新魅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深耕传统文化。”年福升通过践行“非遗+研学+旅游”的融合发展思路,持续开发更多非遗体验课程,走进乡镇、社区和校园,走进文化馆联合周边街道社区打造“馆外课堂”,把公益艺术培训和非遗体验送到市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