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见证”桑坡印象——不该被凋零的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24-11-14 17:08:51  来源:老记见证网  作者:admin  点击:3150次

桑坡村,应该是河南省孟州市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明朝《怀庆府志》记载,五代时期后晋(936年—947年)宰相桑维汉,葬在村北的清风岭阳坡上,因北高南低,自然形成坡度,故取村名桑家坡,简称桑坡。

据史料记载,回族做皮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因为通商而前往中国,逐渐的散布定居在了全国各地,形成了今天回族的先民,这些人善于经商并且掌握一技之长,诸如雕刻、建筑、制皮等,尤其是皮草技术可以不局限于特定的条件,而随着迁徙信手拈来,明朝时期为了生存,一部分生活在山西大同的回族匠人内迁到了当时的孟县桑坡村,并且把他们赖以生存的皮草加工手艺也带了过来,借用村民的话说“我们村里人打小就会做皮子”。

一提起桑坡,很多人会说它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皮草交易基地,也有人说桑坡,是一个做伪货的地方;其实,桑坡和福建的莆田鞋业以及众多代加工小作坊开始的产业一样,虽然没有自己的主打品牌,也是因为要打造一个自己的品牌的各种的手续和市场推广的费用都难以承受所致,但是他们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技术以及产品的质量还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桑坡家家户户的作坊式的规模也只能成为别人口中的代加工生产基地。


桑坡村的发展始于(西元)20世纪初‌。当时,桑坡村的毛皮加工产品远销汉口、上海等地。到了(西元)20世纪90年代,桑坡村的产品从老皮袄转变为羊剪绒,家庭作坊逐渐发展成为100多家工厂,开始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出口产品,桑坡皮草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曾经达到从业人员15000人,数百家作坊式企业,原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同志还曾两次前来调研指导工作。

然而,毛皮加工过程中对水的浪费以及污染,是皮毛加工厂的弊端,也是桑坡村的软肋,据河南商报(西元)2020年的报道,2018年7月起,随着官方的“环保风暴”桑坡村在两个月内就关停掉了135家毛皮加工厂,仅剩十几家有实力有人脉资源的企业;再加上三年疫情的雪上加霜,现在只有少量被批准的大企业“大老板”还能够生存,其余的“皮匠后人们”为了生存只能改行做起来别的项目。

经《老记见证》记者现场走访之后发现真正做皮草的商铺不到市场的百分之二十,其他商铺大部分都是棉被,靴子等一些小的棉纺织品。

在桑坡市场一位做羽绒被的杨先生说“我们祖祖辈辈就是做皮子的,没有什么文化,现在上面为了环保一刀切,我们这些人没有别的法子,只能转行,但即便是现在改行了也是朝不保夕,惨淡经营。既不能自己做独立的品牌,也无法扩大规模,但是我们的质量是有保证的,不管是过去做皮子也好,还是现在做这个也罢,都要先做人,后做事。我店铺现在销量也不是很好,恳请记者为我们多说些好话,桑坡的人好,做的活也好,经得起推敲!”。


在对其他的商铺进行采访的时候,大家说到自己的生意就不住地摇头叹息,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先生表示“现在不行了,查的太严了,人家找个名头就罚你款,有的罚款还没钱交,如果不想被罚款,就免不了的给点“意思意思”要你点小钱,至于给谁了,大家都心知肚明,你懂的;现在经营已经很不好了,但是社会上还有那些吃饱了撑的所谓的‘打假人’以及一些追风猎奇的媒体,频频针对我们穷追不舍,欲将我们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还不甘心。

他们一过来我们就得关门整顿,天天打游击,可这老关门也不是个事呀,关门了全家都得喝西北风,难道非要将我们这传承了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根给折腾断了才甘心吗,我们这也不算是伪劣产品,只是没有牌子而已,可你看看我们的质量比有的牌子货还硬实”。

据当地村里的一些“开明绅士”讲:其实村里面也想把桑坡这个特色市场给做好,但有很多的政策还不明朗,还有很多的部门工作滞缓,造成了现在这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局面。之所以现在桑坡周围有乱停车收费,乱扔垃圾的这些乱象,是因为做皮草这个行当,一年四季只有年底这三个月是赚钱的旺季,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轻视了周遭环境的管理,包括在市场中人车争道以及宣传管理不到位等乱象。

我们做梦都渴望“桑坡”有朝一日能再创辉煌,既然现在对于烧秸秆的问题已经逐步放开了,那我们这个皮草行业是不是也再放开一些,在加大环保环节的同时适当的放宽行业相关的标准,能够确保这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够让这种民族文化的产业真正的为当地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良性发展。

记者手记:

桑坡的皮草手工业不单单是当地的传统文化,也是当地民族人群祖祖辈辈传到现在的生存方式,并且当地村民也已经凭借着传统手艺自给自足,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当地村民放弃传统手艺,转做他行难道不是一种浪费吗?我们的政府机关经常好大喜功“好刮风”、“好运动”,犹如一位“愤青”大哥的调侃“一说环保查污染,恨不得让人放屁都要分单双号”。

没错,毛皮加工是存在废水污染的情况,那我们能不能组织大家集资共同修建一个污水处理厂,不让脏水向外排放不就可以了吗?

在当今很多城市已经不再追求什么“文明城市”而是让大家为了活下去,允许外出摆摊,那么,我们过去那些不合时宜的政策是不是也要更改了呢?,一切以民生为主。

除了污染问题以外,桑坡的兴起还缺乏自己的品牌,现在的桑坡不管是贴牌也好,造假也好,都是为了把产品卖出去,那么桑坡村能不能自己注册一个商标品牌,大家一起把属于桑坡的品牌打出去,总之堵不如疏,无论是茅台镇的白酒乱象还是莆田的鞋业乱象,全国各地其实都会有类似小作坊集群,怎么样让它合理合法化的发展壮大,才是当地政府值得开会讨论的方向,当地村委、工商、政府,叫人民政府,人民政府是要替老百姓解决问题的,是要服务人民的。

《老记见证》记者也将继续对桑坡皮草文化的行业发展予以关注,也欢迎更多对此有观点的朋友进行评论或者提供更多线索。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回做皮货源大同,

落户桑坡为传承。

远近闻名好手艺,

近七百年家族兴。

原本作坊千百庭,

皇家环保刮大风。

就差放屁单双日,

千年手艺被革命。

大户掷金小朝廷,

垄断皮草成大虫。

众多乡亲叹无奈,

只得改行望天空。

加工贴牌为活命,

足量真品偷摸行。

若无小吏贼惦念,

老天保佑唱心经。


离桑坡下午一点

开市还有点时间,

就有人流陆续进入了。


虽然窗明几净,

但是生意依旧很惨淡。


一看清净就知道

这个代购不咋地,

不然也不会又增加了

“进出口业务”。


不管是路边的空地,

还是有门有院子的地方,

都会有这个牌牌。


昔日昌盛已经残垣断壁。


这些也标注着,

一个产业的败落。


昔日最热闹的方寸之所,

也已是饱经风霜。


街牌很有文物风范,

具有历史考证价值。


估计快开市了,

小吃先进去了。


门口老阿姨很热情地介绍

这个市场的一些规律。


冷清的街道

开始热闹了起来。


趁着食客少的空隙,

年轻的老板娘开吃了。


老板娘要免费给

《老记见证》记者弄点吃的。


肯定是为了赶时间,

忘记了“饭点”。


用拍照换撸串

感觉还不错,

可惜呀,没时间呀。


来这里的可不光是

周围的客户,

这个可是全国有名的

皮草集散地。


这些年轻人也

顾不得装斯文了。

边吃边逛吧。

也算是另一种

“逛吃逛吃”。


这两位资深老美女,

魅力依旧不输给

那些年轻小姑娘。


很同情这位男士,

女人们花钱心疼不说,

还要强忍陪着。


一个很温馨的

逛市场画面。


两位烟女。


花少钱也能穿好货。


真是美女如云的地方。


谁敢说这位

有底气的重量级女士

不是另一种美丽?


这里的现代国际文化

还是比较重。


旁若无人的境界。


环顾四周后,

《老记见证》记者断定

这不是在拍情感戏。


虽然进入了小康社会,

但是依旧会有不给政府

添麻烦的劳动者。


整个集市《老记见证》记者

最喜欢的还是

这两个自食其力,

劳动并快乐着的小丫头。


不来到这里,

还真不知道

有这些美食小吃。


很多女人和孩子的最爱,

就是童年的记忆

——糖葫芦。


看这个店名就能品出现在

这个回族做皮子的窘境。


过去的皮草换成了

——这个招牌。

这算不算也是一种传承?


很难得一见的皮靴子,

正在清仓大处理。


看到《老记见证》小记者在拍摄,

这位老奶奶很开心的笑了。


没想到记者的拍照

会给这个阿姨招来

这么多的生意。


看来这位卖棉花糖的大叔

生意貌似不是太理想。


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就算是个小事故吧。


两位老人,

两只小狗狗。


许多年后,

又看到了收费公厕,

一元钱不搞价。


这家生意很火,

火的不得已还要

在外面加摊。


看这个突然想到了

焦作的顺口溜:

男的吃了,女人受不了,

男女都吃了,铁床受不了。


但愿这些老传统,

民族文化不会被消失。


增砖添瓦就是基础,

积极努力就是希望,

乐观向上就是动力。


更希望桑坡人

早日有自己的“身份证”,

挺起腰板大步走,

撸起袖子使劲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