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交通“串”起长三角
发布时间:2021-10-25 03:01:2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王雅婧  点击:5473次

从互联互通走向深度融合

立体交通“串”起长三角

wKinm2F1nZOATgZlAAHdPealYtY783.jpg

▶图为上海市内的交通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可谓是人尽皆知。中国是交通大国,10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我们坚持交通先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综合交通网突破600万公里。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拥有密集完善的交通网络。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区域的交通一体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路网络为基础,水运、民航为支撑的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成为区域发展的推进剂,助力三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从互联互通走向深度融合。

沪太同港化

“货物进到太仓港,就等于是进入洋山港了”

10月以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太仓港越发繁忙。每天,一艘艘满载进口货物的货轮从上海洋山港直抵太仓港集装箱码头,巨大的吊机将船上的集装箱迅速抓起,移交到岸边的集卡车上。无需再办理任何手续,集卡即刻驶离。一批货物从卸船到离开,用时不到10分钟。

这样快的速度,源于太仓与上海间的港口通关一体化。去年,两地“联动接卸”海关监管模式正式运行。货物经太仓港、洋山港进出口,可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苏州及周边地区企业的进口货物,在洋山港办理完报关手续,经专线抵达太仓港后可直接提离;从苏州出口的货物,在太仓港办理完手续,也可直接到洋山港搭载远洋货轮。太仓港管委会发展服务局副局长徐峰告诉记者,新监管模式实现了“沪太同港化”。“货物进到太仓港,就等于是进入洋山港了。”

“沪太同港化”是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的特殊政策。太仓港管委会主任邵建林表示,通过“沪太同港化”,太仓港不仅和上海港实现联动接卸,还于今年6月建立起与上海港所有港区的点对点直航,并成立上海港太仓服务中心,实现了口岸业务的一体化监管、一个窗口服务、一个平台运营。

作为中国五大港口群中最强实力者,长三角港口群的协同合作由来已久。在众多港口中,上海港的优势在于国际集装箱运输,集装箱码头主要分布在洋山、外高桥、吴淞江三大港区,洋山以远洋和国际中转为主,外高桥以近洋为主,吴淞江以内贸为主。其他各省港口则依托自身特点,与上海港进行优势互补。

太仓港是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的港口。此后,浙江、安徽也陆续与上海之间运行了港口“联动接卸”首单业务并开通了直航专线。这一模式组合了“水水中转”这一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和最便利的通关政策,不仅提高了运输时效,还为进出口企业降低了物流成本。

“集散200标箱的货物,大约只需要1艘内河船,但需要200辆集卡或4条铁路专列。‘水水中转’是外贸货物中转最为经济、省时的运输方式,但这需要海关监管与码头间的高效协同。”上海组合港管委办主任徐国毅表示,以前,一艘外籍船舶从沿海航行至长江沿线港口,需要分别向两家不同的引航机构提出申请,个别港口甚至同时存在多个同类管理部门。外地外贸企业为快速通关,往往选择成本较高的公路运输方式将出口货物运至上海,直接从上海报关。仅在苏南地区,每天就有约4万辆集卡往返于当地与上海港之间,给道路交通带来很大压力。

徐峰说:“现在,一个集装箱乘专线从太仓港到上海外高桥港,仅需6个小时;到洋山港也很快。放在以前,可能一天都到不了。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服务管理也归到一家机构了,数据都是共享的,企业无需再两头跑,货物什么时候能靠泊,什么时候能离境,都一清二楚。”

港口一体化的便利让大量外贸企业“弃陆转水”,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口岸间的接驳船日益增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安徽、江苏各港与洋山港之间以“联动接卸”海关监管模式完成的进口达1.42万标箱,出口12.39万标箱。徐峰感慨地表示:“到这个月上旬,我们就已经提前86天完成了去年全年的箱量,这是前所未有的。”

1小时都市圈

“早上在南通吃鱼汤面,上午到张家港爬山,晚上去逛上海外滩”

最近,连接浙江省杭州市与台州市的杭台高铁全面开启热滑试验,标志着工程步入开通运营倒计时。作为长三角地区高铁网的又一新成员,杭台高铁建成后将形成一条沟通杭州都市区与浙江沿海城市群的快捷通道,使台州市到杭州市的铁路出行时间缩短1个小时左右。这也意味着,浙江省“1小时都市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连接中心城市市区市郊或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市域铁路,被称为“都市圈铁路”。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解释,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今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系统。在城际铁路方面,长三角地区相邻大城市间,以及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与周边城市,要形成一到一个半小时城际交通圈。在市域(郊)铁路方面,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宁波都市圈要形成半小时到1小时的通勤交通圈。

2013年,宁杭高铁开通,让南京、上海、杭州这几个长三角中心城市率先实现了一小时通达。随后,越来越多的都市圈铁路建成运营,同城化效应逐步显现。

早上在南通吃一碗鱼汤面,上午到张家港爬山,晚上去逛上海外滩。随着沪苏通铁路去年开通,江苏省南通市正式加入了“上海1小时都市圈俱乐部”,去上海无需再绕道南京,江苏省太仓市、常熟市、张家港市也彻底告别了“地无寸铁”的历史。

在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徐瑞华看来:“当下决定城市发展水平差异的,不是地处江南还是江北,而是该城市是否融入区域铁路网,特别是高铁网。”曾经,交通限制让资源丰富的苏北、皖北、浙西南等地区成为长三角的发展“洼地”。安徽省人口第一大县——临泉县多年来没有铁路,几十万外出务工人员每年都要到几十公里外的阜阳站乘火车。直到2019年,郑阜高铁开通,让临泉直接跃入1小时高铁时代:从临泉到省会合肥只要1个多小时。

“构筑便利的交通网络,不仅为物流创造了一小时畅达的交通圈,也为人才流动创造了一小时都市化的通勤圈,能把长三角各地紧密联系起来,吸引人流和物流及信息流聚集,使长三角真正‘无缝链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温建宁这样表示。

“十四五”期间,长三角的交通圈将进一步扩大和加密。比如,上海市提出“上海中心城60分钟可达毗邻城市,主要枢纽120分钟可达长三角主要城市”的目标。浙江省也提出建成高品质3个“1小时交通圈”和2个“123快货物流圈”,即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城乡1小时送达、省内2小时送达、长三角主要城市3小时送达。

机场群联动

“在苏州办好值机、托运行李,在上海快速登机”

本月初,位于安徽省省会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机坪改扩建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在T1航站楼的东南侧,新建的24个C类客机位、2个E类货机位及相关配套设施静待投运。不久后,机场二期工程建设也将开工,届时,这里将再添一座35万平方米的航站楼、一个17.52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以及配套高架桥等设施。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的扩容,旨在打造一个长三角机场群重要区域航空枢纽。根据2019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要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提升长三角机场群国际竞争力。而在今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民航协同发展战略规划》中,“优化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加快合肥等区域枢纽机场扩建”被列为机场群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还将在安徽省布局新增亳州、蚌埠等机场。

不仅是安徽省,在其他省市,新建机场和已有机场的扩建都已提上日程。提高运力、补齐空缺成为协同完善长三角航空网的重要任务。

数据显示,目前,长三角地区共有机场23座,但要想实现“世界级”的目标,依然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各个机场之间的分工定位及联动合作需进一步加强。

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市现有浦东和虹桥两座机场,目前规划在江苏南通建设一座新机场,作为上海航空枢纽的组成,实现三场联动的跨区域机场体系。此外,上海也开始尝试推行机场异地城市航站楼新模式,让周边城市航空旅客更好地享受到上海的航空资源。

10月13日,上海机场集团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苏州市繁华的商业区——金鸡湖畔天幕街区建设一座上海机场苏州城市航站楼。

“如果你人在苏州,要去国外出差或旅游,往往需要提前很早到上海机场,因为这期间有好多手续和流程。现在在苏州城市航站楼,就可以提前办理值机、行李预安检、行李托运等业务,人抵达上海机场后,无需提取行李,就能通过快速通道到达登机口。”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沪苏同城化”进一步加速。

长三角机场群的协同发展还包括打造“轨道上的机场群”,实现城际铁路、地铁和飞机的无缝换乘。一个典型代表是于近期开工的沪苏通铁路二期。过去,江苏旅客乘高铁去上海乘飞机都是先到浦西,等这条铁路运营后,则可以直接坐到浦东新区,下了高铁,再走几百米就能进入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