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 高焓 张璐瑶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从广州市海珠区了解到,海珠区正在和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城市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海珠湿地生态系统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测算,并将逐步构建“城市GEP”核算体系。
海珠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海珠区内有74条河涌、被珠江四面环绕,形成了集江、涌、湖、园、林于一体的江岛生态系统。构建“城市GEP”核算体系能够用直观的数字给无价之宝——生态环境资源“核价”,全面测算区内湿地、河涌、碧道、绿地等生态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将使公众更直观地认识自然与生态环境对人类福祉的贡献与支撑,进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
城央湿地 物种之家
发现新物种,监测到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占地1100公顷的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融合了繁华都市与自然风光,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宜居的生存空间。
据了解,近年来,海珠湿地发现昆虫新物种“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黄胸鹀等。目前,海珠湿地记录有维管束植物146科835种;动物270科888种,包括昆虫类155科536种,两栖类5科8种,爬行类11科22种,鸟类53科187种,哺乳类4科8种,鱼类18科60种,底栖动物24科67种。
海珠湿地相关负责人表示,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发现新物种成为广州城市生态环境恢复的一个重要指征,海珠湿地也因此荣获首届LA风景园林奖生态贡献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在2021年亚非中东地区风景园林奖中摘得2项殊荣。
执法有力 帮扶暖心
在保护海珠湿地之余,海珠区健全完善政府主导、公检法联动、企业知责履责的多元力量共治体系,破解环境执法难题。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海珠区人民法院与市生态环境局海珠分局签订《涉生态环境纠纷联动联调机制共建协议》,整合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资源,及时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降低损害后果。
今年初,一家复合小作坊涉嫌违反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在接受法制教育后,经营者拆除了生产设备、消除了污染,并表示将积极宣传、倡导环保法规,这成为海珠区生态环境领域首宗“首违不罚”案例。
4月,海珠区就一宗涉噪声扰民的邻里纠纷,从侵犯他人宁静生活权益的角度出发,向当事人发出诉前禁止令,解决了纠纷,这也是全省首例环境侵权诉前禁止令。
5月,海珠湿地周边一家汽修厂涉嫌喷漆废气直排,海珠区法院提前介入,协同市生态环境局海珠分局发出《法律风险提示书》,告知其污染环境可能面临承担行政、民事及刑事责任等后果。该厂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搬离原址。海珠法院和市生态环境局海珠分局仍不忘叮嘱其到新址后务必落实环保措施、守法经营。
海珠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述“首例”“首创”,彰显了海珠区用法律武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群众生态环境权益的坚定决心。
代代相传 厚植根脉
在用执法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海珠区也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5月18日,海珠区第22届环保工艺美术创作比赛表彰和展示交流会在晓园中学举办,虽因疫情延期近一个月,但仍有三百余件作品应征,参赛作品数量、质量均为历年之最。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海珠分局党组书记、局长梁森表示,参加第一届活动的同学中,年长的将近不惑、最小的也快30岁,他们的孩子可能正在参加此次活动,“这是跨越两代人的坚守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