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学会反思 不做结果论者
发布时间:2022-02-27 13:02:08  来源:新京报  作者:admin  点击:8750次

能贴给邓超的标签有很多,他选择全盘接收。

  这个别人口中的“超哥”,在公开场合永远是最“热情”“活跃”“松弛”的那一个。很少有演员像他这样,不喜欢掩饰、不吝于让别人了解真实的自己。和他对话没有“能说或不能说”的限制,他会试着站在别人的视角考虑问题,给出的答案也没有极端的定论。哪怕问他“有观众对你演的喜剧有些不同的想法”,他也会害羞地摸摸额头,略显“惭愧”地说,“是吗?那我下次再努力调整一下(笑)。”

  或许,这正是所有人能跟他相处舒适的根源所在。有他在的地方,永远有笑声。他反向认为,是自己一直被他人治愈,很感激身边的人,“我考虑最多的不是事情的结果好坏、高低优劣,而是我爱不爱这份工作,我做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尽兴、快乐,我也相信这份快乐可以传递。”

  对于别人认为他有时“太疯狂”,“我不认为自己疯狂,周围比我疯狂、比我努力的大有人在,他们都在帮助我,也帮我扛了许多。”邓超停顿了几秒说:“可能我节奏踩得比较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找到箭靶子,才会不断拉弓。坦白向你讲,我特别的快乐。”

  能和刘恒合作,是一种幸福

  《我和我的家乡》后,邓超终于有了新作品。在今日(2月25日)上映的电影《你是我的一束光》中,他出演村干部孙雨桐,为扶贫攻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果能成为别人的一束光,该多么的美好。我记得有次去村里参加扶贫攻坚活动,见到了很多村干部,他们真的不容易。雨桐代表了一种奉献精神,以小家的牺牲换得大爱,我是怀着敬意去演的,也要演出敬意。”除了角色的吸引,让邓超二话不说便答应参演的原因,还有对监制兼编剧刘恒的感情,他将对方视为自己的人生导师,能和刘恒合作是一种幸福。尤其在邓超人生的很多关键时刻、遇到问题的时候,刘恒都能给他重要的指引。

  二人的首次合作,始于2003年播出的电视剧《少年天子》,那也是邓超的成名作。

  拍摄期间,刘恒的父亲病故,落下了剧本,于是他前往剧组边写剧本,边担任总导演。刘恒回忆,父亲走后,他将自己的悲伤写到了剧本里、台词里,顺治帝和母亲的分别、董鄂妃的离世,都流露着他面对亲人故去时的伤痛和哀思。“我和邓超说,只要我们能让观众感受到相同的痛苦,它就是有价值的。”回忆彼时,刘恒感慨,“孩子(邓超)当时那么年轻,我居然跑去跟他说这些”。他就记得当时,邓超狠狠地点了点头,马上投入到了拍摄中。

  如今,再回看《少年天子》,刘恒依旧会被邓超的表演打动:“我当时跟他说‘你的表演太好了’,他只是非常谦卑地说了一句,那都是因为老师您的点拨。”那时的邓超刚走出校门,什么都不懂,前辈刘恒毫无保留的分享,让他很是意外,下定决心要演到观众心坎里。

  刘恒也从不掩饰对邓超的认可,评价其是天才型的演员,“当时他也只有二十多岁,但受过专业训练的孩子多了,为什么他就那么‘稳’呢?那么‘准’呢?能把这部戏吃下来?他有非常敏锐的直觉,能下意识地去掌握表演的分寸和力度,加上他不停地努力,愿意去思考、琢磨,所以一直到现在,他都处于一种成熟且睿智的黄金状态,这也是顺理成章的。”

  学会反思、学会别把自己当回事

  此去经年,邓超似乎无法理清究竟从哪一个时期开始,找到了自己的创作习惯,让角色的状态成为他生活的常态。刚出道时,有人夸他把一个少年皇帝演得入木三分,他却没有因此而“失焦”,只知道在角色里投入、投入、再投入。

  电影《你是我的一束光》的拍摄地在云南,他曾在这里拍摄了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还有他第一次做电影男主角的《李米的猜想》。回到这个与之有过太多牵绊的城市,每一次飞机降落时,内心都足够自在与放松。

  他总是记起26岁那年,和小周(周迅)、老曹(曹保平),还有《李米的猜想》剧组一帮人吃着小菌锅,喝点儿小酒,手拉手围在翠湖边跳舞,这场景被他定义为人生美好的时刻。他说,这样的时刻还有很多,且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创作片场。

  再后来,《烈日灼心》中的辛小丰,《影》中一人分饰两角都督子虞、影子境州……邓超说,他不是个看重“结果”的人,那些留在电视、电影里,让人津津乐道、反复咀嚼且久难忘怀的桥段,大多都不是他刻意营造的效果,“戏味越来越不重要了,我更想要的是人味”。

  现如今,邓超也时常感慨,很多变化是他没想到的,包括他的表演能给别人带去启发,这让他欣慰至极。不久前,他遇到了一位技术教练,和他提起最喜欢的电视剧《你是我兄弟》,剧中邓超哼唱的那句“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甚至改变了对方的生活处世态度。“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二十多年前,那场戏是即兴发挥的,导演问我还有什么演法,我下意识地哼唱起了《不是我不明白》。所以,你根本想不到不经意间的行为,可能会影响某个人的一生或某个阶段。他觉得他在戏中看到的人就是你,你可以通过角色给他力量。任何地方,无论是我的影迷、粉丝,还是爱看综艺的观众,我会用我的工作去影响他们,我也因此获得温暖。他们,才是我的一束光。”

  和邓超有着二十年交情的编剧、导演俞白眉,同样感受到了他的变化,“40岁之后的邓超,变得善于反思,我们会去总结之前的问题,再用新人的心态出发。现在的他会更多地直面自己,也更谦虚。知道自己哪里还需要提高是多么让人喜悦的一件事啊。”俞白眉说,“亲密的战友”最适合用来形容他和邓超的关系,挫折再大,他们都会肝胆相照地彼此支撑下去:“比起刚出道时的意气风发,现在的他越来越不把自己当回事,处于一个明显的沉淀期,当他把所有外壳都放下后,也就越来越重视事物的本质。他本来就很优秀了,但他会用行动告诉你,他还能更优秀。”

  综艺和喜剧的快乐,应该珍惜

  近些年,综艺真人秀以井喷式的速度走近观众,无论是《奔跑吧》里的老邓头,还是《哈哈哈哈哈》中与兄弟们一起户外旅行的老大哥,综艺成了邓超又一个释放天性的舞台。

  他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大众,但在从中获得乐趣的同时,也引来了非议。“过度的综艺曝光,对演员是一种浪费”“距离感越近,越降低影视角色的可信度”,对于这样的问题,邓超其实心里早就有了答案:“不会浪费,我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在浪费。综艺其实最不占用我的时间,很多设置我都是不知道的,就是真实地迎接节目,并且我在其中太幸福、太享受了。当然,观众会有的疑虑我也全盘接收,电影的观众、电视剧的观众、综艺的观众,我想他们都收获了一个值得看的邓超。也有人会说‘你为什么弄这么多综艺’,但这么多快乐为什么不输出?这么多能释放自己的好机会,我为什么不珍惜?”

  就像他乐于尝试喜剧,想把笑声传递给大众一样,拍好喜剧是邓超一直以来的梦想,他和俞白眉,一拍就是几部,有标新立异的《分手大师》,也有出现不同声音的《恶棍天使》。他们从中看到了世界的参差,也学会反思自己的不足,但始终没有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我很早就认清了任何事很难做到人人都满意,也会尊重观众不同的声音,有人喜欢,也就会有人不喜欢。他们不满意,也鞭策着我要为我的箭靶子(目标)努力。”语气中透露着绝不会放弃自己所认定目标的执念。

  被问到未来会否因为一个角色而“消失”个几年,邓超说:“真实的世界是,每个人训练的方法各不相同,我们要学会拥抱更多可能性。比如我正在筹备的《中国乒乓》已经做了四年多,这大概也算是一种‘消失’。有的项目会很顺,很快就可以做出来,观众也很喜欢;有的就要筹备很久,有极长的蛰伏期。我不是结果论者,只想今天都比昨天好一些。”

  对 话

  邓超:遇见每一个角色时,都诚惶诚恐

  新京报:你在表演中遇到过困惑吗?比如面对角色时,会有紧张感和预设的某种压力。

  邓超:会有,每个角色摆在面前时都会让我诚惶诚恐,毕竟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大部分的角色,演员都不可能有相同的经历,不能随性简单地想着他的职业、名字、年龄,就可以了。比如现在让我马上演你(指记者),我就会担心,没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很难做到。在角色面前是没有“我”的,必须深刻地进入对方,知道他是如何构成的,他为什么要那么做。

  新京报:尽管你在表演上获得了很多认可,但角色依旧让你压力很大?

  邓超:是,每一次塑造角色前都是如履薄冰、寝食难安的,我接到的每一个角色,或长或短,场次或多或少,对我都是一次“恐怖”的开始。我会非常有压力地去做这件事,想挖空心思把它做好。不仅是电影、电视剧中的角色,综艺也会,比如《哈哈哈哈哈》这类节目,但每种艺术输出我都很乐在其中。

  新京报:不会觉得疲惫?

  邓超:不会,这反而是表演的乐趣。就像《银河补习班》里说的,你的目标就是你的箭靶子。你做的训练、饰演的角色,付出的一切努力就是你的箭,如果连箭靶子都没有了,你每天拉弓的意义是什么?有了这个目标,你就能找到方向。再说,做的还是你喜欢的事情,这还觉得累,还觉得怕?怎么会呢?你肯定会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新京报:所以这就是大家都觉得“邓超从来不会累”的原因吗?生理、心理年龄都是27岁。

  邓超:哈哈,可以这么解释。27岁,心理方面没问题,生理方面就交给孙俪老师调理,她确实是养生专家,也挺受用的。

  像我最近见到一位女篮运动员,她就对自己的职业特别有热情,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见到我们也特别激动,拍着我的肩膀说“啊!兄弟,看到你我太高兴”,就她那个高兴的状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我觉得特别好。

  新京报:综艺节目中经常和年轻人搭档,会不会有压力?

  邓超:我需要年轻,就像为什么我要去《创造营》,不仅是工作,也是一次挑战。毕竟世界是年轻人的,我得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他们关注的是什么,我想像他们一样年轻(笑)。尤其我都43岁了,储备是有限的。必须拥抱年轻人,向他们学习。

  新京报:你认为自己是大家口中的社交狂人吗?还是演员这个身份把你塑造成了如今的模样?

  邓超:我也不知道,但我正在学习中,发现自己也慢慢变成了一个形容词。我自认好像是有那么点儿意思,但同时也会反问、反思“我是这样的吗?”

  新京报:你的交友圈很广,有没有因人情做过妥协,演不想演的角色,办不想办的事?

  邓超:没有,这些事我都想努力地做好,因为大家向你开口,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在这个基础上,我相信,你能想到的大家都帮你想到了,只要对方开口,我就去,需要我帮助,我就帮。像黄渤老师之前做的《忘不了餐厅》,那是我追着他去参与的,我说能在节目里多留一天就多留一天,因为他做的这个节目很有意义,很让人感动。

  新京报:你在社交媒体上经常5G冲浪,也没给自己设置太多的限制。

  邓超:其实我玩社交媒体算晚的,不是第一批,最开始我周围的人说“你一定要开这个,这个特好”,我当时的观念是“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私人空间分享给大家,和观众有点儿距离不挺好的?”我甚至记得当时,自己信誓旦旦地说“我为什么要有,我不开,要保持神秘感”……所以人真的是会变的,我现在居然是这样的,大家总想摁住我,不要发太多了(大笑)。但我之所以分享,是因为我确实在这里找到了快乐,能和大家互动太好玩了,就开始调皮了。

  新京报:观众很盼望看到你和孙俪在作品中再合作,还有机会吗?

  邓超:那好,马上完成你们的愿望。

  新京报资深记者 周慧晓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