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请指教》的众声喧哗里,多少行业箴言等待厘清
发布时间:2021-11-22 02:52:01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彦  点击:4219次

如果不是一档综艺,人们恐怕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早以《胭脂扣》扬名多年的关锦鹏会与产出网评最低分影片的毕志飞在同一赛制中被考量,虽然他们并未直接对垒。如果不是一档综艺,人们同样也很难想象“拍片现场谁说了算”“影片的三观是否代表导演的三观”“观众需要看懂影片吗”等等遍及电影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议题,会如此密集地被讨论。

不可否认,腾讯视频新推的影视导演竞技真人秀《导演请指教》是带着争议与观点交锋登场的。但随着第一阶段16位导演中已有14人的短片作品完成亮相,这台解构“一部电影的诞生”的综艺也的确让人见到了几位宝藏般的新人导演、几支或有奇思妙想或有真诚初心甚至个别才华横溢的短片。

有了不被让渡的内容背书,这档综艺真正的价值方始显现——以尽可能多元的浓缩样本观照整个新人导演的创作生态;以综艺的节奏感让通常以年为单位、以千万元为成本预算的电影创作在尽量可控的时间财力成本下,与观众见面;更以真人秀的特殊属性搭建平台,让真实创作链上的各路人马短兵相接。

一旦拂去外部的众声喧哗,那些来自导演、行业与观众的“争议”或“辩论”中,其实藏着不少创作的真命题,那恰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需要厘清的创作箴言。

艺术与商业,难道只能二元对立吗?

以导演之名的综艺,16位进入“赛道”的导演当然是节目主角。他们中有在国际电影节崭露头角的科班新锐导演曾赠、德格娜,有演而优则导的吴镇宇、包贝尔、韩雪,有至今仍在学院的相国强,也有曾经学过电影但以主持身份为观众熟知的蔡康永。加之资深导演关锦鹏的惊喜加盟,《导演请指教》的确有了微缩版“导演图鉴”的意味。

事实上,“一部电影的诞生”是从导演的艺术走向大众的过程,坐镇节目的四位制片人,以及现场坐而论道的影评人与观众组成的百人团,同样是这档综艺乃至整个中国电影生态圈的重要构成。产业链上各方齐聚,关于节目中制作的短片甚至中国电影的探讨方才有了样本意义。

在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的近年,有道选择堪称“灵魂之问”:电影的艺术与商业属性,难道只能二元对立吗?不同语境下这个问题常有不同的答案。

在《导演请指教》的舞台上,我们听过曾为《百鸟朝凤》跪求市场排片的制片人方励,在德格娜执导的民族题材短片放映后,对盛赞她的影评人喊出“别捧杀她”的劝诫;也在最新一期节目中看到了科幻版《小时代》激发的典型一问:看不懂的就是文艺片吗?这些出圈的探讨背后,多少都带着节目本身的输出观点:电影不该是小众的狂欢,一个健康的市场既容得下商业片,也始终为作者电影保留应有之地。正如曾参与制作《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等片的制片人陈祉希反复重申自己的观点,“商业与艺术不相悖,一定有好的电影能够两者兼得”,挖掘不同受众群体喜爱的“最大公约数”电影,是制片人也是整个市场的需求。

“众拍时代”,新人导演究竟需要怎样的扶持?

曾赠导演的短片《爱情》赢得了第一阶段迄今的最高分。她对《大话西游》的创意改编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好作品关上人们质疑的嘴”。制片人郝蕾兴奋地向在场所有人喊话,“对于真正好电影的感动和认知我们是一致的,不是吗?”而综艺的观众从这部细腻又成熟的《爱情》里认识了曾赠这位新人导演。

如果时间倒退回先导片上线时,有多少人在曾赠的坦率发言时对其持有谨慎乐观甚至是怀疑的态度。先导片里,她说:“有朋友打电话问我为什么要参加这个节目,是不是想红?对,就是想红,想让大家知道我是一个可以被发现的导演。”“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作品能和观众见面。”在“后流量时代”,在对“红”持有不同冷眼旁观态度的当下舆论场,她敢将真心话毫不掩饰地和盘托出,只因她面对的生存现状正是如今新人导演的困境之一。来《导演请指教》之前,曾赠的作品还没机会公映,也从未出现在这么广泛的受众面前。她的毕业作品《明月的暑期日记》在第8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获得了学生电影竞赛——最佳剧情片的提名,《云水》则获得了第4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未来之光奖的提名,这是她评价最好的两部作品。然而,知者仅仅存于圈内。同样,宁元元、德格娜、王暘也都在《导演请指教》的舞台上收获了认知度。

节目刚公布参与导演阵容时,不少人存疑:关锦鹏难道还需要扶持?蔡康永、韩雪、包贝尔等看起来什么资源都不缺的新人导演,又缺什么?

第一阶段近尾声,答案渐渐明晰。对于观众,这可能是第一次全方位了解导演在监视器后工作全流程的综艺。而对导演个体,《导演请指教》又何尝不是一次互见。年轻导演表达独特,但在现场面对比自己更资深的演员时,谁掌握真正的话语权;成熟导演技法圆熟,可能否对接当下观众的审美偏好、时代情绪;跨界导演可以融会贯通,但现场调度时他们对于拍摄千头万绪的控场能力时常捉襟见肘;甚至还有意识流“灵感型”的创作,开机后仍在反复修改剧本的情形也在节目中出现多次。凡此种种,既是不同出处导演的困惑,另一个角度看来,亦是他们每一位有待补足的“成长空间”。换言之,如果说表现出色的曾赠需要综艺带来的关注度,那么太多人跨界执导筒的“众拍时代”,还有些新人导演需要实战的历练、需要与观众的对话、需要在文化底蕴与内容创作上自觉精进,也有些天马行空的导演需要制片人用符合电影工业体系的思维加以“管束”。

更大的行业背景恐怕难以绕开。学电影出身的蔡康永提到,这两年,“三分钟看完一部经典”俨然成了风潮,影视行业已难避免要与短视频过招。此时此刻来参加《导演请指教》,他个人希望积攒些拍短片的经验,以应对未来已来的竞争。资深如关锦鹏更是明白这种与不同时代流变交锋、碰撞的重要性,他用自己近来在大学教学的经历来表述,“我们应该有足够的空间、自由,让年轻的他们去发挥他们最想要的东西”“我们也要了解年轻人在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