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创作者,他们本身就是“IP”,他们的名字是其作品重要的招牌之一。周梅森便是其中一员。
10月21日,聚焦国企改革和党风廉政建设题材的电视剧《突围》开播。除了主演阵容,周梅森成为许多人观剧的一大理由。该剧改编自他的小说《人民的财产》,他本人也担纲了电视剧的艺术总监及编剧之一。
新剧开播之时,本报记者对话周梅森。他说:“观众期待周梅森的作品,就是在期待真实。”在虚构的汉东省京州市,作家、编剧寄托了怎样的真实?周梅森说:“一名现实主义作家的写作,应当忠实于人性的真实、社会现象的真实。我用80天的故事高度浓缩社会众生相,我想写一部时代的‘清明上河图’。观众会看到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会会心一笑,更会触动思索。”
戏剧的终极内核是初心,人的初心、企业的初心
中福集团80周年大庆在即,集团宣传总监齐本安刚初步完成了企业发展历史的大展布置,一道调令下达,这名有着“千年老二”之称的党员干部即日起上任京州中福董事长、党委书记。《突围》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文汇报:你曾不止一次表示,《人民的财产》这部小说是最想写的作品。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审视,故事的矛盾集中点京州能源确实一定程度蕴含着你从矿山走向城市,从矿工周梅森到作家周梅森的人生经历。
周梅森:我从14岁在国营煤矿半工半读,17岁留在煤矿机修厂一个车间,车钳炉铆焊的生活与工友,共同组成了我的青年时代,到今天仍影响着我。我的儿时伙伴里,有些人因矿难成了孤儿,他们就是故事里的林满江、石红杏、齐本安。三个半大孩子被工会的老主席带到矿工新村程端阳家,党组织把失去父亲的孩子连同一沓包在手绢里总共300元钱,交付给程师傅,嘱托她替组织把孩子们带大,教他们一门技术。
但故事不仅仅停留在青年时代。当年的学徒长大后有的成为劳模,有的走上企业领导和管理岗位,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路径。从那时起,他们的故事在我心里翻涌了许多年。
文汇报:电视剧和小说的开篇,都花了可观的篇幅来记述中福集团在80年前的由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京州等地建立了一批商贸企业为党筹措工作经费,上海福记中西贸易公司即为其中之一。对于一则主线设定在2013年的故事,1930年代的前史叙事有怎样的必要性?
周梅森:写历史是为了厘清我们从哪儿来,要到哪里去。一个人、一家企业,乃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都不是无根之木,都有自己的历史本源与初心。
故事的主线发生在中福集团80周年大庆倒计时80天内。80年前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福的创建者为了人民的利益流血流汗,连自己的家产都能倾囊捐出。同一时期,国民党的腐败政权下,国民党党营企业却作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而80年后,已经发展壮大为重要国企的中福集团,它能不能守住初心?作为从集团宣传总监“空降”到京州中福“一把手”的党员,齐本安知企业的来路,也会被现实不断冲击他个人的初心。他的经历会带着观众看到国企就是人民的财产,国企掌握在什么人的手上,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在时代大浪淘沙中、在各种利益诱惑下,掌握企业命运的人怎么走,企业便怎么走。
戏剧的终极内核就是初心,我想探讨人的初心、企业的初心,甚至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初心。
80天里尖锐的搏击,我写得非常痛苦
《突围》的剧集简介里写道:齐本安临危受命,他到任京州中福的80天,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干部初心不改、牢记使命的本色。80天里,查清问题根源,追回流失的国有资产,将企业经营管理带上正轨,这是十八大之后党的纪检组织的反腐亮剑,更是一次企业在管理和经营困境中的胜利突围。
文汇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是一个没有“出身”标签的角色,他既不是“官二代”,也非工人或者农民的儿子,他就是纯粹的不受任何外力的人,是个承载理想主义光芒的人。新剧中,齐本安似乎承担着与侯亮平类似的戏剧功能,比如求取真相、激浊扬清。但他又比侯亮平复杂得多?
周梅森:如果说侯亮平是一个代表正义与光明的符号性人物,那么齐本安就是一个真正的能与观众同呼吸的人。他置身于一张现实的人情网中,会面对师徒一门的情谊,也会面对企业中“逆淘汰”的现象发生。问题接二连三暴露,他若顶不住“人情”二字,企业的崩塌就在眼前。他若顶住了,等待他的命运判决,将是人心、人情、人性上的冲撞,以及他个人前途命运的转轨。就像台词里讲的“被逼上战场”,这个人物,他在80天里面临尖锐的搏击,我写得非常痛苦。
文汇报:在《突围》的创作中会面临如何触及社会“痛点”、人性晦暗的问题。在平衡现实“痛点”的深度与烈度之间,非常考验创作者的笔力和格局。
周梅森:我一直认为,我是个现实主义作家,而不是单纯编故事的匠人。在我看来,二者的区别在于,作家不避刀斧。如果发现了社会问题,现实主义作家一定会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我是工人出身,几十年来,我的生活始终在基层,我经常会站在一个工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对“痛点”保持敏感的同时,也会对社会和人性的“亮点”保持诚实。《突围》里,齐本安的故事集中在80天,又仿佛耗尽他的一生。他一身硬骨头,闯入他人不能也不敢之禁区,换一个玉宇澄清。
我想在自己的文学版图里描摹一幅“清明上河图”
《突围》第八集,一场煤气管道爆炸炸崩了老旧的矿工新村,也炸翻了京州市委与京州中福。直到此时,重要的戏剧冲突爆发:棚户区协改资金去哪儿了?对于期待《突围》的观众而言,从这一节点开始,许多人品出了浓郁的四年前那座“京州”的味道。
文汇报:写大型的国企改革,乍看之下好像与普通人无关,但实际上却与我们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突围》怎样表现手握几十亿元资金流向的企业领导与普通人之间的命运关联?
周梅森:我细细地铺垫人物关系网,某种程度也是想浓缩进社会众生相。京州中福的巨额资金流向,都在无形中左右许多人的人生选择和命运起伏。其间,工人、媒体、信托机构、甚至讨债公司等角色都会逐一亮相。煤矿爆炸导致的矿工新村棚改资金问题浮出水面,就是一个例证。
我想在我的文学版图里形成相对固定的社会背景、戏剧氛围,从而描摹出一幅时代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图中,不只有国企,还有中小民营企业,以及当代百姓各个层面的生活,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转型过程中的社会脉络。
站在观众的视角,《突围》可能是波澜壮阔的时代剧,而我们剖析的是人心。时代大潮的搏击中,剧中人哪一步走错了,有些是秉性使然,有些是偶然行差踏错直至万劫不复,还有些面对魔鬼的诱惑时没能守住内心欲望的阀门。若干天后,当观众跟着《突围》走到大结局,读者读到《人民的财产》最后,掩卷时分,看到师出同门的林满江、石红杏、齐本安走上不同道路,我想大家会明白,一辈子坚守初心做个好人、干净的人,或许不容易,但做个好人、守住初心,依然是世上最值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