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名被删去?《永不消逝的电波》复映海报引争议
发布时间:2021-10-13 03:11: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点击:1288次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 任思雨)最近,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因为一张海报引发争议。

10月10日,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维权部在微博发表《编剧署名权不容侵犯》,称近日复映的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将编剧署名删除,与原海报将“编剧:林金”排列在第一行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要求相关方立即停止散布海报,恢复编剧署名,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

1634094089297832.jpg

《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对比。

海报编剧署名引争议

10月6日,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式登陆全国院线,这是首部经过4K彩色修复后进入院线重映的黑白经典故事片。

《永不消逝的电波》由王苹执导,林金编剧,孙道临、袁霞领衔主演,于1958年全国首次公映,是新中国第一部讲述党的隐蔽战线英雄人物的经典影片。

经典故事片重映,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好评:“画质非常好,终于明白孙道临为什么是那一代人的偶像了。”“明明知道结尾,但看到‘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的时候,还是很想哭。”

然而,在电影重映的新海报中,缺少了原海报里“编剧:林金”的字样,引起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的公开抗议。

1634094164481494.jpg

来源:微博截图。

10日凌晨,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发文,称“编剧署名权不容侵犯”,谴责相关方违背了《著作权法》精神,不尊重创作者的知识产权,要求立即停止散布错误海报,恢复编剧署名,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权。

据了解,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于1983年1月16日由夏衍倡导建立,是中国电影编剧唯一的社团组织,常年致力于编剧和剧本作品的权益保护、行业自律。

编剧和导演应该谁在前?

随后,电影修复方中国电影资料馆对此前发布的海报作出修改,加上了“编剧林金”的署名。

据了解,这一4K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联合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完成,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机交互式AI上色技术与传统修复手法相结合,在长达7个多月的时间里对原片超过16万帧的黑白影像逐帧进行修复。

海报修改之后,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维权部再度发声明,认为虽然海报已经加上了署名,但放在了“导演:王苹”的后面,与原海报的“编剧在前,导演在后”的署名顺序仍有区别。他们希望复映方除了署名权,也应该尊重名次权,并将保留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1634094242163690.jpg

来源:微博截图。

这部电影的编剧,还有什么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引发争议的“编剧林金”,背后也有一段故事。

实际上,这位“林金”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人:杜印、李强、黄钢。

10月10日晚,中国电影资料馆发表文章《他是谁?他们又是谁?——

1634094325388701.jpg

《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

其中,李强曾是我党地下工作的骨干之一,也是隐蔽战线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为《永不消逝的电波》提供了最直接、最动人、最真实的历史素材。

1927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政治保卫和情报特工机构——中央特科在上海成立,李强任通讯四科的科长,受周恩来直接领导。1929年,他完全通过自学,研制出我党第一部无线电收发报机,被赞为“党的通信史上划时代的革命”。

44岁时,李强带领技术人员设计制造了“九头鸟”扩音喇叭,开国大典上,正是由这款扩音喇叭向全世界发出了最强音。

李强不但精通无线电技术,还是一个经济学奇才。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在科研、军工生产、广播电讯和外经贸等领域做了许多奠基性和开创性工作。

编剧之一的杜印20岁时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系学习,1949年任东北文工团副团长时开始从事文艺创作。中央电影局成立后,他被聘为剧本创作所特约编剧。

同样在延安学习过的黄钢,是我国著名的报告文学家、政论家、杰出新闻工作者、编剧。去往延安之前,黄钢曾在国民党的官营电影机构——中央电影摄影场短暂工作过,他熟悉国民党军官和特务的日常状态,这段经历成为他写作《永不消逝的电波》剧本的素材。

文章结尾写道:“三位编剧都曾是革命战士,他们在胶片上的署名也颇似情报的密码。他们留给我们的不朽佳作和他们曾经鲜为人知的名字,将被后人铭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