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市场监管部门陆续开展了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虚假认证突出问题,压实认证机构主体责任,严厉打击认证领域违法行为,加强失信惩戒和行刑衔接。这是对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关于开展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工作部署的有效落实,有助于维护质量认证的有效性和公信力,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各类认证作为市场准入、获取信任和质量证明的通行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可发挥着减少信息不对称、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等作用。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是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在规范企业的生产、销售等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竞争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随着各类认证需求逐渐增多,认证行业迈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但相关乱象也如影随形并滋生蔓延。今年年初,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2022年市场监管认证机构“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结果显示,个别认证机构涉嫌存在出具虚假认证结论等严重问题,部分认证机构涉嫌存在减少遗漏认证基本程序、未实施有效监督等较严重问题,部分认证机构存在管理不规范问题。比如,认证审核未覆盖关键场所、关键过程、全部认证范围;认证机构未作认证决定即颁发认证证书,或给不具备法定资质的企业颁发认证证书等。
需要强调的是,少数机构或个人的弄虚作假,会导致原本为了增强可信度的认证报告出现信任危机,这无疑将提高信任成本,增加市场行为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这也将损害检验机构甚至政府部门的声誉,对整个社会和市场良性运行造成重大打击。
一些机构和个人涉嫌出具虚假认证证书,本质上还是一个“利”字。近年来,一些电商平台规定,商品必须提供质量认证报告才能上架,却往往不对报告的真实性加以甄别。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商家为了过关便“花钱买报告”,并把虚假报告作为招揽生意的新卖点。部分检验机构为拉业务、创业绩而忽视检验工作质量,不惜违背检验工作的公正性,一些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为追求利益甚至出具虚假检验报告,这不仅让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产品流入市场,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扰乱市场经济发展秩序。
专项整治行动坚持问题导向,直指虚假认证“重灾区”,强调要严厉打击认证机构买证卖证、虚假认证,未经批准开展认证活动,伪造冒用认证证书和检验检测报告的违法行为,坚决遏制虚假认证势头;要集中清理网络交易平台出现的“当天出证/报告”“直出证书”“不送样检测”“确保通过”等涉嫌虚假认证、虚假宣传信息,规范认证活动网络营销。依法关停相关虚假网站和非法网站,从源头治理虚假认证交易。
要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虚假检测、认证报告的产生,加强认证、检验机构自身建设,加大监管力度是关键。一方面,要狠抓主体责任落实,督促认证机构、网络交易平台对照法律法规开展自查自纠,不断规范认证行为。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虚假认证等违法行为。事实上,在专项行动开展之前,市场监管系统就对认证从业机构组织开展了“双随机、一公开”检查。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非常注重监管手段的创新,针对远程认证中虚假认证、检验等问题的增多,从2022年初开始,市场监管总局(认监委)在部分认证领域使用认证人员现场审核网络签到系统进行审核管理的基础上,扩大认证审核签到系统的使用范围,将全部管理体系认证纳入系统必签领域,将远程审核方式纳入系统必签审核管理,进一步遏制认证审核人员不到现场等虚假认证问题。相信通过加强日常监督与开展专项整治的有机结合,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监管将逐步形成,虚假认证将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