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文艺进校园不妨再“进”一步
发布时间:2021-09-15 01:59: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7232次

【热点观察】 

作者:虞华君(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9月的操场恢复了往昔的热闹,大中小学的学生们陆续迎来了新学期。“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各地校园带来了更多欢声笑语,也为孩子们打开了新的兴趣大门。

文艺带给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一直以来,文艺进校园系列活动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润泽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双减”下,如何进一步开展文艺进校园,推动文艺进校园工作往深里走,需要引起重视。

f44d305ea0d822ab5f1258.jpg

学生走进东莞观音山体验非遗文化。资料图片

走近年青一代:缩短物理距离,拉近心理距离

多年来,我国持续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名家大家进校园”“民间艺术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电影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把文艺送进校园,送到学生身边,产生了良好效果。

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天然地受到学生的欢迎。文艺进校园,表面上看是人为缩短了文艺与学生之间的物理距离,实际上,物理距离的缩短对心理距离的拉近是至关重要的。

启蒙教育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的影响往往是终生的、持久的。文艺界的很多名家大家回忆起自己走上文艺道路的原因,多能溯源到儿时的某个“偶然因素”:偶然看了一场戏,偶然见了某个人,偶然听了一首歌,偶然接触到某个乐器……不少人一生坚守的理想信念,可能仅仅是因为年少时看了某部经典电影,喜欢某部书中的经典角色……这也是文艺走近年青一代,缩短物理距离,进而拉近心理距离的意义所在。

长期以来,文艺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开展尤重普及,让学生足不出校园就能近距离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其主要形式包括演出、展览、讲座等。总体来说,文艺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开展,实现了部分文艺形式的“扫盲”。比如,很多偏远农村的孩子们现场感受了父辈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交响乐、歌剧、舞剧等高雅艺术;近距离接触只有在电视里才能见到的文艺家;第一次知道何为国粹、何为儿童剧等。这样的突破,看似只有一小步,却在一代孩子的心中种下了文艺的种子,那些文艺精品提供的丰厚滋养也必然伴随他们的一生。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限于经费、场地、时间等种种原因,文艺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少院团、企业、民间组织等在推进文艺进校园过程中,动辄倾巢出动,学校“精心挑选”,学生“严格选拔”。然而,声势浩大的进校园活动却常常是“一次性的”,演出、讲座、座谈,走完流程就算大功告成。从普及层面讲,覆盖范围比较有限,从拉近心理距离讲,深度还不够。文艺进校园不能止于“进”校园,蜻蜓点水,流于形式,走近年青一代,也不能止于物理距离的缩短。

f44d305ea0d822ab5f1659.jpg

武汉长春街小学课堂上,老师为学生讲解京剧艺术。光明日报记者 刘平安摄/光明图片

对话文艺未来:发现苗子,培养观众

学生时代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有新期待。他们的成长关乎祖国的未来,他们对文艺的认识也关系到文艺的发展和文艺工作的开展。大量优秀的文艺苗子在校园,未来的戏迷、影迷、观众也在校园,文艺进校园实质上也是在与文艺的未来直接对话。

在推进文艺进校园系列活动过程中,一些院团和学校也在思考往深里走。比如,湖北省在开展“戏曲进校园”过程中,要求剧院与学校结成联盟,讲与演相结合,名师名角儿进课堂,戏曲知识进教材,各方联动,形成长效机制。在武汉市长春街小学,“我喜欢唱青衣”“我喜欢唱花旦”“我喜欢唱武生”“我喜欢唱花脸”……孩子们已经从看戏发展到了唱戏,娃娃唱戏娃娃看,唱得好演得好的孩子受到追捧。在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孩子们跳起戏曲广播体操,显得自信阳光,他们的排练室中,总有孩子陶醉在戏曲动作中。而在武汉理工大学,京剧、汉剧已经成为热门选修课,需要提前抢课。长远看,这样的深度联盟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沃土,一些孩子从兴趣爱好到走向专业舞台,为戏曲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更多的孩子则在这样的活动中认识了戏曲,爱上了戏曲,小戏迷越来越多。

文艺进校园把文艺像种子一样种在孩子们的心里,将来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在探索文艺进校园再“进”一步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加系统、有力的举措。一方面,“双减”把孩子们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文艺进校园往深里走,不仅要继续推进剧院、学校联盟,讲演结合,还要通过具体抓手扎根、落地。在学校成立相关社团、开设兴趣班,邀请名家名师结对或常驻指导,推动文艺知识进课堂、进教材,开设相关选修课甚至必修课,在校园中形成文艺百花齐放、孩子们各展所长的良好氛围,但同时也应避免文艺活动由兴趣变成负担。另一方面,出校园也是一种进校园,要充分用好专业院团、学校艺术教师、民营院团和民间人才等不同队伍,建立培训基地、体验基地,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在文艺中“玩”的机会。如东莞观音山开展的“开学第一课”活动中,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走进博物馆,体验非遗文化,在欢声笑语中有所学、有所得,值得提倡。当然,无论是哪一种具体举措,重要的都在于落地和坚持,将多年来各类文艺形式进校园积累的宝贵经验推广开,落到实处。

培根铸魂:守住阵地,用良币驱逐劣币

一段时间以来,相关部门相继重拳出击整治不良“饭圈”文化,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进行矫正。

近年来,“饭圈”野蛮扩张,影响甚广,网络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将部分未成年人卷入其中。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无论是执着于打榜追星,还是沉迷于游戏,一旦过度,都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相关部门的组合拳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学校作为教书育人、培根铸魂的重要阵地,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文艺进校园,文艺精品进校园正是用良币驱逐劣币的重要举措,也是在用实际行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推动文艺进校园再“进”一步,必须保证内容的高质量,即文艺作品的高质量。文艺作品要在符合学生接受程度的范围内,优先考虑文艺经典和文艺精品。文艺精品,精在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经典,经典在其传递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观。不同文艺类型有其独特的魅力,仅以戏曲为例,它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融合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艺术精华,充分展现中华美学风范,弘扬中国道德故事和家国情怀,引人向真、向善、向美,传承中国精神。戏曲中所蕴含的忠孝、爱国、礼义、廉耻、仁爱等文化要素,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戏曲进校园,为学生们架起文化上联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学生自觉地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涵养和价值支撑。

除了保证内容的高质量,新颖的形式、多彩的呈现亦不可少。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游戏上吸引到内涵丰富的文艺上,不能靠强制,要靠趣味性。比如北京儿艺推出的“小戏”课本剧,用符合当代孩子审美习惯的台词、服装和肢体语言演绎课本内容,通过加入轻松诙谐的佐料,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戏剧张力,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意义并从中学到知识。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艺进校园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工作,“双减”后,文艺进校园还得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