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一个盛产蜜柚和白芽奇兰茶的地方。回老家过年是我雷打不动的选择,因为那里有我最爱的奶奶。
我家乡所在的小溪镇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艺)之乡”的美誉。自我记事起,临近春节随时都有来自街头巷尾的惊喜——龙艺。平和龙艺扎制技艺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清康熙版《平和县志》卷十《风土志》有载:“民间结采架,选童男靓妆立架上,扮为故事,数人肩之以行,先诣县庭,谓之呈春。”从记载里已经能大致看到龙艺的雏形了。
平和龙艺常会在正月间出没,人在家中坐,偶然会听到渐行渐近的锣鼓声。有时候我会恍惚,总觉得那是当今和过去时空交错留下的余音。如果腿脚轻便利索,往往能把握好时机,一个箭步冲下楼,刚好赶上舞龙队经过自家门口。这是老家小孩几乎从小练就的“技能”。
等大年初九拜完天公,邻里之间又会开始流传正月十五的龙艺路线图。元宵节的龙艺踩街是一年之中龙艺表演的重头戏,也是平和县的传统,常有不知名人士在坊间透露小道消息称,今年龙艺将达到何种规模,将民众对表演的期待逐渐推向高潮。元宵节当晚,一家人常常会早早吃完晚饭,提前到龙艺途经的路线蹲点张望。“怎么还没来?”“好像来了!”傍晚的街头空前热闹,人头攒动,人们就在一声声来与没来的呼声中翘首以盼。
“锵锵锵!”听到一阵锣鼓声,龙艺来了!平和龙艺分为龙头、龙段、龙尾3部分。龙段是由数十块木质艺板连接而成的,被手艺人用竹、木、纸、绢等材料扎制成舟车楼阁的外形,其间还会点缀花鸟虫鱼,悬挂不同式样的彩灯。艺板又称“节”,每节长约3米,宽约30厘米,均由壮汉肩抬。
最特别的是,每块艺板上还会站立或端坐一名5至8岁、体重在15至30公斤的孩童。男女孩童皆有,皆是作戏曲人物装扮,被称作“艺旦”。不知道有多少平和的孩子和我一样,曾经拥有一个小小的愿望:要是能做艺旦就好了!长大后才知道,想要成为艺旦,通常需要提前报名。嗨,愣是错过了这么特别的体验。
龙艺出游被称为“迎艺”,龙的前后还会跟随一众队伍,比如彩灯队、彩旗队、彩车队、舞狮队、锣鼓队、落地扫等,用于烘托现场气氛。打头的舞狮、舞龙队常常会到沿街店面绕场一圈,为店家新一年的生意带来好运。龙艺所到之处,商家、居民也会燃放鞭炮,共贺新春佳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平和龙艺的手艺人还会根据时代潮流创作适合的龙艺主题。近几年,龙艺更是结合了声光电等现代照明手段和科技元素,也算是一种与时俱进。只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平和人,我还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平和龙艺能在不断创新中保留传统元素的精华,不要失掉最初的年味儿。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福建游神,有读者可能会纳闷:为什么不挑这样热门且知名度更高的非遗来写?前些天我也在想,在非遗变成趋势甚至有时变成一种“噱头”的当下,我作为一名抱有“想让非遗被更多人知晓”初衷的创作者究竟能做什么?我想,像平和龙艺这样诞生于小县城,而且传播范围几乎仅限于小县城的小众非遗,是不是同样需要关注的目光?
前段时间,我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拍摄的天津非遗绒花。天津女性会在新年时簪上各式各样的红绒花,表达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它们是“几十元钱就能拥有”的非遗,制作精美、外观靓丽,但大众对天津绒花的认知度较为有限。
我在拍摄过程中,也碰到不少人发出疑问:“这是什么?原来这也是绒花吗?”你看,即使是在天津长大的孩子,可能对当地非遗都知之甚少。我们似乎习惯性地关注那些本身就已经拥有知名度的非遗,因为它们更易于传播、更有群众基础。这也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失衡——知名非遗越来越有名,小众非遗因为不太适合商业化或受众范围小而被忽略,甚至濒临失传。
我一直形容自己创作的内容是非遗的“边角料”,非遗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人还没注意到的“边边角角”,我想把它们都挖掘出来。新的一年,我会继续做非遗世界里的“拾荒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那些还没被看见的非遗真正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