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修复揭开旷世名画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4-11-29 17:44:4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402次

中国国家博物馆内,“率真与真实——卡拉瓦乔的艺术世界”展览正在展出。展览的唯一主角,是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晚期艺术杰作《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

“以一幅真迹作品为中心而展开的展览,在我的策展生涯里,是非常少见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展览策展人诸葛英良希望,观众能够在这里慢下来,感受这幅伟大而传奇的作品。

卡拉瓦乔被视为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代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这幅画中,抹大拉的马利亚穿着白色长袍和红色斗篷。她的金发如同厚重的帘幕般倾泻在肩头和胸前,肌肤呈现出苍白的色调。强烈的阴影效果主宰了整个画面,抹大拉的马利亚的泪水在脸颊和下巴上流淌,耳朵在精心设计的光线下若隐若现。

在艺术史上,《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是谜一般的存在,后世摹本高达近20个版本,但始终不见原作真容。直到2014年,消失400余年的原作横空出世。

著名修复专家辛齐亚·帕斯夸利及团队对这幅传奇画作进行了鉴定修复,整个过程耗时半年。其间,他们运用科学手段,揭开画作的秘密。

红外线假彩色照相是一种无损技术,在绘画分析和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画作中的每种颜料都有独特的化学成分,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识别各种颜料,检测复绘情况,并区分不同的画层。

修复团队用这种手段发现,画家在红色斗篷和粉红色的肤色上使用了赭石和清漆。画上还有铅白(主要用于绘画肌肤和白衬衫)、黄赭石(用于绘画头发),以及土色、黑色以及用于绘画阴影和背景的少量绿色颜料。

紫外光检测显示,《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画作表面存在一层光油,可能是通过刷子或垫子不太均匀地涂抹上去的。肉眼观察,该光油呈黄色,它很可能是一种天然树脂。修复团队推测,该光油是相对近期涂到作品上的。

红外反射成像是一种利用红外光拍摄图像的方法,用于揭示绘画表面下隐藏的底稿和层次,提供关于艺术家创作过程和后续修改的相关信息。

抹大拉的马利亚的身体现在看来被包裹于黑暗之中,但在作画之初,她是躺在洞穴内岩石上的,且画作左上角的洞口处还点缀着树叶和绿植。后来,这些创作被画家用深色的笔触遮盖了。

这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卡拉瓦乔以不用素描打稿而闻名,他喜欢直接在画布上着色,常常直接在现场作画。

对画作展开修复前,需要清洗。辛齐亚说,清洗是艺术品修复中最为精细且风险最大的操作之一。如果作品使用了不同的材料,或是相同材料但老化程度不同,就会出现溶解性差异。清洗,就是根据溶解性差异,溶解需要去除的物质。修复团队对画作进行了清洁测试,确定待清洁材料的溶解性,还确定了现有材料对溶剂的敏感度,以保证清洁溶剂不会对画层表面造成损害。

此次修复中的一项创新工作,是通过张紧画布来尝试减少表面变形。从画框上取下画布后,修复师使用了一种临时框架,该框架配有张紧弹力带,沿着画布周围与框架之间每隔10厘米就放置一条弹力带,从而实现可控的逐步张紧,校正了所有变形。

在对画布支撑层进行处理后,修复工作进入了绘画层的再整合阶段。

重新整合是修复的最后阶段,也是绘画的美学呈现阶段。通过填补缺口,并对这些缺口区域进行再整合,使作品的完整性得以恢复,视觉的可读性得到增强。

最后,再给作品涂上一层光油,保护其免受外部因素的侵害。这种光油经过精心挑选,与原始材料高度兼容。

可以说,《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的修复过程结合了技术精准性与艺术敏感性。辛齐亚表示,现代修复并不追求一锤定音,他们的修复也是完全可逆的。

科技手段同样在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价值揭示及保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纤维的分析,可明确书画载体包括纸张、绢的种类和材质;利用大幅面X射线荧光扫描成像仪的元素分布成像功能,可直观、无损获取书画作品中表层颜料成分信息,还可得到颜料空间分布与含量变化。通过透光摄影,可观察书画命纸、背纸拼接等装裱情况,以及前人加固、补缀等修复痕迹,辅助修复人员了解书画内部状态……

诸葛英良说,艺术品修复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物质形态的保存,更在于为深入探究艺术品的内在价值提供了宝贵机会。这些保护修复工作,拓宽了艺术品的内涵和外延,焕活了艺术家的思想精华,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