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小区都留有一定公共空间,但被挤占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有的人自行划线,在公共空间停车;有的人在一楼阳台外边私搭乱建增加“一间房”;还有人干脆在空地上扎一圈篱笆,栽花种草当成自家“花园”;更有甚者将挤占空间略作修建,用来出租获利……公共空间被挤占,影响了小区环境,妨碍了居民出行,给大家带来不便。更严重的是,有些小区被挤占的是消防通道或电梯运行通道,给小区带来了重大安全隐患。
小区公共空间“私了”,看上去是几家住户行为不规范的小事,实际上需要在城市社区基层治理中高度关注。
物业单位是小区公共空间的管理者,应对公共空间负起管护责任来。私人住户对公共空间的挤占,是一点一点发生的,不是一夜之间就有的。物业管理部门在发现挤占苗头时,就应该及时制止。如果等居民把房子搭起来了,把篱笆扎好了,甚至自家在公共空地上栽种的树都长起来了,再去制止,再去拆,容易引发矛盾,也会增加工作成本。因此,治理公共空间“私了”现象,最基础的工作应该是小区物业把公共空间“看紧”了。
公共空间“私了”背后,是社区治理的困境。一方面,挤占公共空间的住户法律意识淡薄,觉得公家的地儿空在那里,挤占一点没关系;另一方面是对挤占纠纷协调困难,其他居民对小区公共空间“私了”维权难。这就形成了占用者“理直气壮”、治理者“无可奈何”的局面。治理公共空间“私了”,需要社区基层组织与执法部门形成良好的执法协调机制。当然,更根本的是,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简化程序,减少执法成本,让维权更简单便捷。
小区公共空间关乎社区治理,直接影响小区居民生活感受。杜绝公共空间被挤占现象,要进一步畅通小区与社区、执法部门等基层治理主体之间的协作机制,营造共治共管氛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魏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