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的人才“自救”
发布时间:2020-06-09 18:2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晓冉  点击:312次

点击进入下一页

  鄄城县人民医院的新院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言/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19年12月,在鄄城县人社局排队办理业务的人们。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言/摄

  “一人回原籍,全家安排工作?”2019年11月,山东省鄄城县发布的《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员回鄄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在网上火了,被视为县域经济体“抢人”的“大招”。

  该政策提出,符合条件的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员回鄄城工作,其配偶、子女或子女的配偶符合条件的,均可按照同层次对口安置、就近安置等原则,一同安排在鄄城工作。

  半年多之后,政策实施如何?据鄄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介绍,到2020年5月底,该县共接到111人的报名材料,涉及12个省级行政区的28个市、39个县。第一批23人已办完调动手续。对高层次人才,县里兑现的购房补贴等奖励资金已有362万元。

  “给他们安排的都是好单位,人家从这么远回来了,要显示我们的诚意。”鄄城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敬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不过,张敬美说:“还是要澄清,不是说‘一人回家,全家就业’,不是无条件的。”他说,政策实施范围仅为鄄城籍在外地工作的公务员(含参公人员)、在编在册教师和医疗护理人员,以及鄄城籍人士符合上述条件的配偶、子女或子女的配偶。

  为什么对政策覆盖群体作上述限定?“教师和医生,都涉及民生,也是编制上缺口比较大的。”鄄城县人社局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办公室主任葛占生说,“其他事业单位暂时还没放开,这部分人量非常大,涉及面广,编制还比较紧张。”

  2017年开始,以武汉为代表的二线城市率先发布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各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100个城市出台了关于人才的优惠政策,包括降低落户门槛,提供创业基金,发放租房、购房、生活补贴等。

  而鄄城县所在的菏泽市,是山东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其下辖的2区7县均被列入山东省20个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市、区)名单。在这个2018年财政收入仅为8亿多元的县城,“招不来人”“留不住人”成为一些单位的痛点。张敬美对记者说:“年轻人对鄄城的印象就是一个穷县。(鄄城)在我们全省基本上是比较落后的一个地方,一说到这里,他们认为没啥前途。”

  2019年,鄄城县出台了《鄄城县人才新政30条(修订版)》和《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员回鄄工作的意见》,县财政在人才工作上投入1.1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02%,开始尝试人才“自救”。

  回家

  葛占生记得,《意见》发布当天,办公室里“像赶集一样热闹”。3天里,他和同事接了不下1000个电话。

  电话咨询和现场咨询中,最常问起的问题是:“第一,问是不是真的,他们觉得很难有这么好的政策;第二,问什么样的人才能回来——这些文件上很明确;第三,是问他们回来之后,能不能给安排到对口的单位?”

  报名者只需填写一张表格。至于学历信息、有无违法违纪情况以及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等,鄄城县派人直接到组织部门、公安部门等有关部门调取。“他们只需要提供基本材料,我们看符合条件,他们就没什么事了,剩下的工作我们来做。”

  除了了解报名者入职材料是否齐全,是否通过正规渠道进入的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有没有违法违纪行为,是不是国家正式纳入编制管理的人员,鄄城县还派出考察组去了解候选人的工作表现,“在你们单位工作怎么样?是不是积极上进?是单位不想要的人,骨干力量。如果说现单位都不想要,那我们也不要。”

  鄄城县的人才政策一出台,当时在菏泽市另一个县做教师的戴英江就赶忙报了名。他希望能够陪伴家人,特别是成长中的女儿。

  “能回来,小孩子开心坏了。”已回到鄄城县工作的戴英江说。那份意见发布当天,戴英江的手机就收到大量消息,校长、朋友、同事、前同事……人们纷纷将这一消息转发给他,“都知道我有这个需求”。他在鄄城工作的妻子,第一时间到县人社局报了名。

  结婚近10年,戴英江和妻子聚少离多。2009年大学毕业后,戴英江回到家乡烟台,在富士康公司任产品工程师,女友则回到家乡鄄城成为一名教师,次年二人成婚。

  他记得,在烟台工作时,自己一个人待在开发区,那里外地人很多,人和人之间交往没有那么亲密,“没有家的感觉”。

  2014年,为了与家人团聚,他来到鄄城。他当时倾向于找一家企业谋职,但当地毕竟是县城,“当时没有比较正规或者像样的企业”。鄄城县职业中专招聘计算机专业的校聘教师,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这位富士康的工程师应聘成功。

  为了成为有编制、待遇更有保障的正式工作人员,2016年,戴英江参加了菏泽市的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但鄄城县当年的招聘计划均“专业不符”,他进入了东明县职业中专。

  接下来的3年多里,他每两周才能回一次家,“两个县城之间没有直达的车,我每次都要去菏泽市里转车,现在有城乡公交了,一趟也要3个小时。”

  面对鄄城县派来的考察组,东明县职业中专的校领导笑称“你这是要挖走我的‘左膀右臂’”。在东明县,戴英江获得过2017年山东省职业院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三等奖、东明县优秀班主任、职业技能大赛项目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报名者中,像戴英江一样“希望回家”的占了多数。远在新疆阿图什市支边的徐龙龙,每年只有过年时能回一次家,幼小的孩子几乎不认识他,妻子工作之余还要照顾老小;在河南省信阳市任教的马翠萍,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一度闹起了离婚。如今,他们都回到鄄城工作。

  一年前,东北大学毕业的王安,告别了工作6年的中铁十四局集团,和妻子双双报名了鄄城县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通过面试,他进入了鄄城县发改局重点项目办公室工作。

  尽管收入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王安还是决定回家。“以前心气高,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打算是不回山东;工作了半年,我就嚷嚷着要回县城,当然也和我们的工作经常需要下现场有关。”

  有的报名者会在电话中“谈条件”,希望得到更好的待遇。葛占生说,人社局没有为对方提升待遇的权限,只能告诉具体单位,让当事人与单位之间沟通。

  结构性危机

  “解决家庭生活的困难是一方面,结构性缺人还是根本原因。”葛占生说。

  鄄城县人社局对全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过调研和摸排。现有的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还呈递减的趋势。

  根据县人社局统计,人才政策出台前,当地中小学教师编制7715人,空缺453人,实行编制备案制的县直公立医院备案编制1702人,空缺527人,乡镇卫生院编制1702人,空缺205人。2016年以来,已有394人从该县机关事业单位辞职或调出。

  在学历层次上,全县1.9万多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第一学历专科学历的大体上能有3000人,本科的最多2000人。研究生就更少了,其余多数是中专和高中学历。”葛占生介绍。

  根据统计,鄄城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加起来,拥有副高级职称的只有四五位,拥有中级职称的也就是六七十人,“他们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知识的支持能力很薄弱,急需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

  1998年后,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包分配。鄄城县直到2006年1月1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实施,才开始实行公开招聘,在这之间,“机关事业单位很少进人,造成人员青黄不接。”葛占生回忆,刚公开招聘时,每年全县招聘的工作人员也只有百人左右。

  鄄城县教育体育局人事股股长李峰告诉记者,每年高考,鄄城县大约有一两千名考生考入本科院校,回到鄄城的是少数。“1000个里能回来100个就不得了了,越是名牌大学越不可能回来。”

  教育大省山东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居全国前列。山东省本土求职招聘网站齐鲁人才网面向该省5万名2019届高校毕业生发布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省16市毕业生平均“留存率”仅为23.54%,菏泽为17.67%,青岛、济南两地毕业生留存情况相对乐观,“留存率”为62.59%和53.33%,聊城、济宁两市毕业生留存率甚至不足一成。京津冀、长三角成为山东省内高校毕业生主要的流向地区。

  “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人才输出的地方,而不是人才聚集的地方。”葛占生感慨。

  编制内外

  四川大学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的付国丽说,“高考考得差不多的同学,大部分都在外地,回来的很少。”2012年毕业后,她曾到广东一家行业领先的台资企业做产品设计,专业对口,但她感觉压力很大。公司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但“你晚上10点去看,还会有好多人在,都不回宿舍,都在办公室加班。”

  “我妈会经常说,一个小女孩自己在外地,家里父母不放心。我舅舅也都劝我,感觉我怎么是一个那么不省心的孩子,让一家人都为我操心。”2013年,考虑到照顾家人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她回到菏泽,进入一家新成立的国资锂电池生产企业,她在两年内成长为研发部副经理,老板希望她“朝着总工的方向发展”。

  付国丽一进这个公司,她父母就不太乐意,“女孩干吗在企业里边那么拼命地干,你完全可以考个公务员或者是当老师。说句不好听的,你在企业里,周围的人就感觉你家孩子没工作似的。”她无法理解家乡为什么会有这种观念,“好多人都说我就是在打工,没工作”。

  “其实我也挺恼火的,我说我怎么没有工作,我能养活我自己。”付国丽说。但2018年,她还是通过人才引进的程序回到鄄城县实验中学任教,“可能人生到了追求稳定的阶段,没有之前的那种闯劲儿了。”

  戴英江也对记者说:“在县城,如果不在编制内,待遇会有很大的差别,县里企业的五险一金没有大城市那么规范”。

  县人社局对鄄城籍考生返乡就业的情况做过大致的统计。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基本上都返乡参加教师招考,考入医疗卫生类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本科的大部分都回不来,都让市一级医院招走了。”其他专业的本科生,如机械工程的,理工类、管理类等,如果想回乡,“要么是考公务员,要么就是考事业单位。”公务员招录量比较小,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以后,编制数量又少,这几年招的相对来说少。“回来也没有办法,只能到企业当中。”

  葛占生坦言,县里企业还不具备这个平台。“原来的企业不是很景气,引进的企业刚起步,原来的考生就业渠道上很难,大部分都去了经济发达地区。”同样,高职毕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也会选择到发达地区就业。

  走与留

  在鄄城,产生人才缺口的原因,一方面是正常的退休,另一方面则是人才的流失。“我们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不限定户籍、不限定区域,很多外地的考生会考到鄄城来,他们也存在回家的愿望,只要有机会,就往家里考,所以人员的辞职、调出量是非常大的。”葛占生介绍。

  2016年至今从鄄城县机关事业单位中辞职或调出的394人里,256人为非鄄城籍工作人员。两年前,鄄城县人社局为住建局、环保局、自然资源局招聘了十几名专业技术人员,截至目前,“住建局、环保局招的走完了,国土局可能还剩了一个。这些人他家不在这,根本留不住。”

  鄄城县新城区的县人民医院新院区,搬迁以后急诊一度“开不了门”。鄄城县人民医院人力资源科主任张汉斌说:“因为急诊外科没人,后边外科的这些都一个人当两个使。现在急需外科大夫,要能做手术的。”

  公立医院改革后,鄄城县人民医院已实行了编制备案制,目前备案了980个编制,而在职人员仅为676人。“菏泽医专附属医院这几年扩张得很快,挖我们的人,甚至两口子一块走的。”张汉斌说,“一挖就挖有中级职称的,再就是工作了五六年的,都培养得能用了,结果现在都给挖走了,很心疼。”有时候一个科室被挖走两个主治医师,“班都排不开”。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学校。李峰告诉记者,当地中小学教师空缺的453个编制中,中学和小学基本各占一半。近年来,随着一批转正的原民办教师集中退休,加上一部分教师考去外地招考,每年的缺口都能达到几百人。省里要求“退一补一”,空出来一个就要补一个。2016年以来,当地每年都要招聘三四百名教师补充进教师队伍,2019年这一数字为613人,达历史新高。

  “因为山东省的教师招聘不是同一时间,菏泽招考的时候,像济宁、聊城等地的人也都来报名了,希望多个机会。也看中这个编制稳定,哪怕是外地的,也想到咱们这儿来。”李峰说,教育部门也想多招些鄄城本地的,他们会更稳定长期地在这里发展。而外地考来的年轻人,有些很难“安下心”,一有机会就要考回家。

  “人员流动很正常,但是对于我们县来说确实是个损失。”葛占生说,有些年轻人当初来到鄄城,只是为了毕业起码先找个工作,“骑驴找马”。“有机会就参加招考,考上之后稳当了,他就开始想着其他事了,往回考、往上考。”

  每年,鄄城县都有二三十名县市级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流向牡丹区、高新区等菏泽市其他区县,有的甚至是省级的优秀教师,“去市里,一个月工资最起码多几百元,很现实的一个事。”有些人考虑的,还有自己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只要出去的,都是优秀的。不优秀的话人家不要,他本人也没有这种魄力(离开)。”李峰说。

  “别的县在咱县的人走了,咱得把咱县在外面的弄回来,来了还能用。”鄄城县人社局副局长宋绍印说,这也是他们新出的人才政策希望达到的效果,“没有时间限制,你什么时间来,我们始终敞着口。”

  差距

  招人,其实是一件很昂贵的事。

  2019年,鄄城县教育系统通过公开招聘,录用了570多位教师。从笔试到面试,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仅面试就投入了200多名工作人员。葛占生介绍,按要求,笔试题需要委托一些大型、专业性的考试机构来命题,“基本上出一套题,需要七八千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等科目,都要出题。

  每名考生需要作答公共基础和专业课两张试卷,改卷费“一张30元”,而每名考生交的报名费仅有40元,加上组织考场、评委、工作人员等需要按标准发放补贴,“算下来都是赔钱的”。根据测算,一个招聘计划需要财政投入3000元到5000元。

  “政审、查档案、查毕业证、查教师资格证,出题、组织考场、改卷、找评委、面试,体检、办手续、公示。”葛占生掰着指头对记者说,“非常繁琐,从准备到招聘结束,整个过程得3个多月。”

  这期间,李峰在教体局最长睡过一个多月,“压力很大,每一个名单和成绩,我们一遍一遍核对。”

  “说实话,公开招聘的时候,有一部分考生是考了很多年都考不上的,他一直在准备,水平肯定要稍微差一点。”在葛占生看来,从校园招聘,比从社会招聘成本低、效果好、质量高。

  去年开始,鄄城县人社部门组织县直公立医院到山东省内的泰安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医学院校招聘,“带上五六个人组成评委,带着面试题,现场考试,现场签约。”尽管如此,鄄城县人民医院2019年计划招聘100名医学院毕业的本科生,“连护士加起来”,只招到75个。

  张汉斌认为,原因之一是县市一级的医院都在扩张规模,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也和县域环境有关系,与鄄城县人民医院老院区基础设施较差有关。“人家过来一看,这是县医院吗?看着和乡镇卫生院似的。俗话说‘筑巢引凤’,新院区建好以后,我们的吸引力肯定要大一些。”

  李峰曾与人社部门一起,去一些高校招聘,感到“压力很大”。他举例说,2019年在武汉大学的校招现场,鄄城县教体局的招聘摊位旁,是厦门市教体局。“有学生过来问咱们工资多少钱,咱得实话实说,没定级之前就3000多元。人家又上那边摊位一问,他们实行年薪制,一年10万元左右。特别是苏州我最有印象,入职的新教师能有13万-14万元。”

  付国丽也感慨,家乡的企业,“工资给得太低”。工作了几年,工资才涨到5000元,“在外地招一个干我们同样工作量的,至少得是1万元以上。”

  2019年7月,《鄄城县人才新政30条(修订版)》出台,对全日制博士、入围国际公认的三大世界大学排名体系高校毕业的全日制硕士、部属重点院校全日制硕士、“双一流”高校全日制本科生,由县属非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提出人才需求申请,经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考察,可直接办理聘用手续,县财政按照博士、硕士、本科分别给予每月2000元、1500元、1000元生活补贴,连续补贴3年。

  此外,对工作满两年的全日制博士、全日制硕士、全日制本科、全日制大专毕业生购买首套自住用房的,由县财政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1万元、5000元购房补贴。

  鄄城县人民医院在2019年的招聘简章中承诺,为研究生学历的应聘者一次性提供10万元安家费。尽管如此,也只招到2名。

  为了劝说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生焦晓璐回乡工作,张汉斌没少费口舌。“我们反复地和她做工作,虽然现在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但是我们新院区正在建设当中,也在招兵买马。你回来能建设家乡,鄄城发展也不错,回家能够在父母身边孝敬父母,打亲情牌。”

  试用3个月后,科室主任反馈,焦晓璐干活很麻利。“我们一次性把10万元打到她的卡里,在医院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张汉斌说。

  焦晓璐告诉记者,毕业时,她也曾考虑去南方或者济南找一家大医院,考虑家人年纪大了照顾起来方便,“回来看了看,觉得家乡引进人才的待遇挺好的,我们医院和县里都挺重视人才的,回来发展应该也不错。”

  亲情牌

  付国丽的一位高中同学,是医科大学病理学研究生,毕业时家人“使劲往家拽”,去县人民医院报了名,面试、笔试都通过了,但他“打死不回来”。

  据付国丽说,这位同学受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办什么事,都爱找熟人,尤其是去医院,感觉不找个熟人不放心似的。”他宁愿选择南京的一家大医院规培3年,再重新工作。

  了解到鄄城县的人才政策后,陕西省某地级市三甲医院肝胆外科的一位副主任医师联系了葛占生。此人年龄不到40岁,属于市级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很厉害,在那边月薪3万元。因为父母在鄄城,想回来。”葛占生连忙介绍给了县人民医院。

  县人民医院给出的条件是年薪30万元,并且将医院的肝胆外科从外科独立出来,由他担任主任。“谈了半个月,又没了动静。”葛占生后来了解到,“他当时不太受那边领导重视,经济待遇达到了,但是没有给他明确职务,他萌生了要回老家的想法。一看他想走,那边感觉放走也比较可惜,就给他明确了一个职务。他回家的愿望又没那么强烈了。”

  葛占生记得,有一名鄄城籍的博士向他表露过回家乡工作的意愿。这位博士毕业于日本久留米大学,专业是旅游经济开发,正在山东省一所高校工作。

  他向对方坦陈自己心中的矛盾:“我们欢迎你回来,引进一个博士,说实话也是我们的成绩。但是你得考虑到了鄄城之后,是不是有你发展的平台?你回来是不是会很失望?如果来了之后没有用武之地,感到很失望,到时候你可能还要离开。”

  实际上,在实施人才政策的过程中,鄄城县也根据实际,做了一些微调。

  “菏泽界定的高层次人才标准中,对本科毕业的要求的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所建设学科的全日制本科学历学位。”葛占生介绍,“我们鄄城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把标准定得太高,他们根本就不会选择你。所以我们在解释、界定的过程中,放宽了一步,只要求是‘双一流’院校,不要求具体的专业。”

  而教育系统对高层次人才的界定又有所放宽,只要求属于教育部属、省属重点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如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这就是根据咱县实际情况,不按实际情况,招不来不是白搭?你光想山大的人来,谁来啊?”

  无论是鄄城县的人社部门还是县人民医院等用人单位都坦承,他们打的是“亲情牌”。“从经济方面来说可能是没有什么大的吸引力。但是从家庭、从亲子关系上打动他们。工作方便、生活方便,希望从这一块能留住他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