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书店不该只是“书店病人”的情怀
发布时间:2021-11-03 03:16: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鑫宇  点击:7488次

近年时常有独立书店关门大吉,它们在文化圈里曾经颇有名气,而疫情发生之后,类似的消息更多了。不久之前,武汉百草园书店永久闭店,有导演将这所书店最后的日子拍成纪录片《百草园》,书店店主也在微博上讲述了坚持经营实体书店的负担与心酸。在自述中,店主自称“书店病人”,虽是自嘲,却激起了不少爱书之人的共鸣。

在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网络购书优惠频出的背景下,经营或光顾实体书店,越来越像一件“奢侈”的事。所有热爱实体书店的人,都坚信书店不仅是图书交易场所,也是能给人精神熏陶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网上买书更便宜的情况下,这份独特的价值,几乎是实体书店得以生存的唯一理由。提供公共文化空间,既是社会需要书店的原因,也是书店存在的理由和坚守的本分。

相比于家大业大、拥有全产业链条加持的连锁书店,独立书店的日子无疑过得更加艰难。然而,在营造公共文化空间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独立书店。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环境中,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店铺倒闭或新生,一家书店摘牌关门,很难说是什么大事。但在爱书人看来,每一家有特色与口碑的独立书店倒掉,都令人倍感遗憾。

书店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而是直接体现在书店的具体功能上。一家书店如果只是把进来的书标好价,摆到书架上卖,无异于“比网店更贵的网店”。在这一点上,每个“走心”的独立书店经营者都有自己的秘诀。其中,有的书店专注特定领域,不仅能满足这一领域读者的基本阅读需求,还时常能发掘领域内的冷门好书,让读者感到惊喜;也有书店经常组织专题讲座、作者交流活动,广结四方朋友,让书店成了思想交汇的文化讲坛。当然,公共文化空间不一定总要“端着”,有些书店致力于打磨“颜值”,通过亮眼的传播效果增进公众对阅读的兴趣;也有书店把小朋友当做最好的读者,想方设法为亲子阅读提供更好的体验。

如果不考虑经营成本的问题,谁都会觉得这样的书店很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许多为公共文化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的书店,都不得不在现实压力面前低下头来。在理想的市场模型中,好东西按理说应该不愁卖,但是,书店提供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却未必能让社会大众踊跃埋单。提供公共文化空间,陶冶社会文化氛围,本来就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理当被看做一项公共事业,而公共事业常常是不赚钱的。为此,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还应积极履行公共责任,在市场逻辑之外,给予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书店额外支持。这既有利于书店行业的存续与转型,也能让更多人得到更好的文化体验。

在政府一端,除了现行的“书店免税”等优惠政策以外,探索政府与书店的合作空间,让两方的文化资源优势互补,不失为一条可行道路。各地有关部门本身就负有组织文化活动、提升本地文化建设水平的职责,在承办者的选择上,优秀的独立书店完全可以被纳入考量。在笔者的居住地附近,有一家空间别致、“颜值”颇高的“全民畅读书店”。在地理位置上,这家书店并不占什么优势,不临街也不在热门商圈。但是,本地街道和区政府教育、文化部门组织的不少活动,都会依托这家书店举办,这既发挥了书店本身的优势,也为书店引来了不少客流,让这里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地标。

而在商业领域,企业同样应当有所作为。近年来,不少大型综合商业体都会专门为书店留出空间,提供一定的优惠,鼓励书店经营者在卖书的同时组织文化活动,或是扮演“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在功能定位上,综合商业体里的书店,并非为了赚钱,而是用于为顾客提供更好的综合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书店的经营者得到了优惠,企业也可以把书店当做一块招牌。这种做法与其说是“让利”,不如说是“双赢”的表现。

重振实体书店,不能只是“书店病人”们一厢情愿的情怀。购书网站提供的优惠当然很好,但如果没了实体的文化空间,还会有多少人热衷买书、读书呢?在这件事上,社会各方还应共同努力,为实体书店尤其是独立书店的生存摸索出一条道路,从中受益的不仅是书店的经营者,也是每个社会成员。

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