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中国女性入选全球清洁能源女性赋权大使
发布时间:2020-07-21 15:23:00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王雪梅  点击:372次

最近,全球清洁能源部长会议机制(CEM)官方公布了2020-2022年度全球清洁能源C3E女性赋权大使(C3E International Ambassador)名单,在新晋的22位大使中,包括五位来自中国的女性:吕芳、白羽、方笑菊、郑亚莉、王沐。

 

全球清洁能源教育和赋权倡议(The Clean Energy Education Empowerment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 简称C3E)是于2010年在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机制(CEM)下发起的一项倡议。旨在提高女性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参与度、领导力和成就,缩小性别差距以满足全球清洁能源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促进全球清洁能源经济转型加速。2017年6月,C3E倡议在国际能源署技术合作项目(IEA TCP)框架下又成立了C3E TCP。全球每年有1000多位来自清洁能源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杰出女性参与C3E的各项倡议活动;此外,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也是倡议的初始发起单位。

 

全球清洁能源C3E女性赋权大使(C3E International Ambassador)由来自清洁能源领域的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学术思想领袖和倡导性别平等的企业领袖等资深职业女性担任。她们是清洁能源领域性别平等的倡导者、能源国际合作和对话的组织和参与者、推动清洁能源转型的践行者。自倡议发起以来,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成员国共计任命了全球11个国家的60余位C3E女性大使,每届大使任期为两年。

 

来自中国的五位女性是清洁能源发展的积极参与和推动者,在清洁能源领域发挥了女性的智慧和榜样的力量。

 

吕芳,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秘书长,国家标准创新基地(光伏)副理事长,中国新能源低压电器联盟副理事长,国际能源署IEA PVPS 中方联络员、IEA PVPS TASK1\TASK12中国代表。曾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二十余年从事可再生能源集成技术、光伏与环境技术研究、国家光伏战略规划研究和相关培训教育等,多次获得“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1 年至今作为科技部委派的中国联络员参与国际能源署光伏电力系统(IEA PVPS)技术合作项目的多边国际合作,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经验,致力于国内外科技和产业、市场、商务的对接合作创建中国光伏绿色供应链合作平台ECOPV,推动光伏产业从制造绿色走向绿色制造。2019年作为项目首席,牵头实施国家科技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技术重点专项”的《晶硅光伏组件的回收处理成套技术和装备》项目。多年从事中国偏远地区光伏扶贫和公益事业。

 

白羽,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法国萨瓦大学能源管理硕士,市政工程与居住科学博士

 

曾就职于法国国家太阳能研究所和香港城市大学,从事太阳能综合利用、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香港绿色建筑认证专才资格。2013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从事科研管理、国际合作等工作。深度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科技创新政策伙伴关系机制、能源多边合作机制,作为核心成员负责多项清洁能源领域的APEC项目的组织和实施。作为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各成员国家元首和代表签署的清洁能源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机制中国工作组代表之一,牵头参与创新挑战四“可持续生物燃料”相关的国际多边合作的组织和实施。

 

方笑菊,远景能源品牌及公共事务总监

 

2015年9月加入远景能源有限公司,担任品牌和公共事务总监至今。长期关注中国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政策环境改善和国际交流。此前有十余年媒体工作经历,在人民日报社旗下中国能源报社和中国汽车报社工作,担任总编室主任、主编、记者等职。

 

方笑菊是此次入围的五位大使中唯一一位来自于产业界的代表。得益于远景多年来坚持技术创新促进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的降低,和通过智慧推动能源转型的产业实践和良好口碑,远景得到国际能源署和CEM等国际机构的认可和支持。远景以“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为使命,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绿色科技企业。

 

郑亚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战略规划部副部长、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3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毕业后,加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要从事汽车产业技术和政策研究工作。主导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和国际间课题研究,包括汽车制造强国战略2025研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研究、中国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融合应用综合示范(GEF/UNIDO)、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政策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等。

 

代表科技部作为领导国代表牵头电动汽车倡议(EVI),2020年6月当选为国际能源署先进燃料电池合作项目(IEA AFC TCP)副主席并牵头燃料电池重型车工作组,同时也是可再生与清洁氢能创新挑战(HMI)的中方代表。

 

王沐,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国际合作部副部长,清洁能源部长级多边合作机制(CEM)中国联络办秘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MBA

 

在可再生能源及相关领域有近十年的国际合作项目咨询、管理经验。长期关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商业可持续发展,致力于通过高效的资源整合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牵头科技部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多边合作战略研究工作,曾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首个低碳城市项目沟通专家、丹麦使馆北京-哥本哈根可持续城市发展战略合作项目顾问。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长期致力于促进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受科技部委托承担清洁能源部长级多边合作机制中国联络办任务。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相关性别报告,201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雇用了1100万人,其中女性占比为32%。具体来看,在可再生能源行业相关岗位中,与科技工程相关的岗位女性占比最低,仅为28%;在非科技工程类的技术岗位中女性比例为35%;行政人员中女性比例为45%。这些数字显示女性在专业性、创造力、领导力等方面的潜力仍处于被低估的状态。

 

吸引和留住多样化人才是低碳经济转型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关注性别平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安置和社会政策支持将有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性别比例的均衡,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视角和智慧贡献。C3E倡议通过性别数据管理和目标设定、职业发展指导、表彰奖励、国际交流、Equal by 30挑战,致力于实现女性在清洁能源领域享有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五位中国全球清洁能源C3E女性赋权大使未来将通过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国际交流、产业对接等活动,提升社会对清洁能源女性职业发展的关注,帮助更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女性实现职业理想,提升中国清洁能源的国际影响力。

 

2020-2022年度“全球清洁能源C3E女性赋权大使”名单

 

中国

 

♦吕芳,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秘书长,国家标准创新基地(光伏)副理事长,中国新能源低压电器联盟副理事长

 

♦白羽博士,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方笑菊,远景能源品牌及公共事务总监

 

♦郑亚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战略规划部副部长、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沐,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国际合作部副部长,清洁能源部长级多边合作机制(CEM)中国联络办秘书

 

美国

 

♦Danielle Merfeld,通用电气可再生能源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Senator Lisa Murkowski,美国阿拉斯加州参议员

 

♦Sara Pozzi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核工程和放射科学教授,物理学教授

 

智利

 

♦Annika Schuttler,智利-德国商会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

 

♦Carolina Isabel Gómez Agurto,智利能源部环境和气候变化司专家

 

♦Loreto Rivera Torteroglio,RWE可再生能源智利利益相关者经理

 

♦María Susana Muñoz Espinoza,太平洋水电智利公司事务和通信主管

 

Monserrat García Herrera,智利能源部环境工程师

 

奥地利

 

♦Christine Materazzi-Wagner,E-Control电力总监

 

♦Carnelia Daniel,Dachgold/Tausendundein Dach Mag.电厂业主

 

♦Elisabeth Spitzenberger,Energie AG Oberosterreich技术管理主管

 

♦Theresia Vogel,气候和能源基金主任

 

CEM背景链接

 

清洁能源部长级多边合作机制(CEM)成立于2010年,是国际上推动清洁能源研发创新、通过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府间多边合作机制,其成员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5%以上,占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90%。目前CEM成员包括中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智利、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意大利、日本、墨西哥、荷兰、挪威、韩国、俄罗斯、沙特、南非、西班牙、瑞典、阿联酋、英国、美国等25个国家和欧盟。CEM下设的15个技术合作倡议和13个挑战常年开展工作以加速落实CEM成员国内的清洁能源政策和技术应用。科技部协调发改委、能源局等相关部门代表中国参与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