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真兴趣,才坐得住冷板凳
发布时间:2024-10-09 17:24:4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126次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表彰他们发现了微小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然而三十多年前,微小RNA这条赛道,比冰山还要冷。两位获奖者甘忍多年寂寞,才守得云开见月明。

当安布罗斯在1993年发现微小RNA时,学术界对此并不以为然。他的论文石沉大海,同行都认为这是个无足轻重的孤例,但安布罗斯坚信微小RNA的重要性。做类似工作的鲁夫坎同样无人问津,十分孤独。直到2000年后,鲁夫坎和安布罗斯陆续发现新的微小RNA,才渐渐引起重视。如今学界达成共识:微小RNA是调控基因表达的基础机制,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价值极大。

一个小小发现引出一个大热领域,两个“孤独者”成为诺奖得主。命运的兜兜转转令人感慨。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去年的诺奖得主卡里科,他坐冷板凳坐了将近四十年。卡里科刚开始研究mRNA,被同行认为走入死胡同。她一次次申请经费,一次次被拒。由于没经费、没成果,卡里科被降级降薪,请出实验室,挪到动物饲养室办公。终于,mRNA疫苗在新冠危机时刻大放异彩,卡里科的研究被证明无比珍贵。

科学史上,不被重视却开拓出全新路径的例子比比皆是。当年高锟提出玻璃光纤通信,所有厂商都不感兴趣,认为是天方夜谭。数年之后有公司试着研发,才发现玻璃光纤“真香”。如今上网离不开光纤。高锟也因此获得诺奖。

创新先驱者常常是孤独的。诺奖得主丁肇中曾说:“只有极少数人把大多数人的观点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走。”

古今中外的大科学家,往往是顶着压力,承受委屈,最后做出惊人的成就。这一切也往往源自内心的兴趣驱动。如果功利主义地对待科研,学者很容易因为同行的冷落而沮丧,因为权威的否定而动摇;如果考虑待遇、名声,年轻人往往会选择主流看好的方向,选择那些一时喝彩的项目。板凳甘坐十年冷,没有执着的兴趣是撑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