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那些坑 最好别踩到
发布时间:2020-07-24 13:5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晓冉  点击:338次

最为关键的是,这个专业适合学生本人吗?能够愉快地毕业吗?愿意长久地在这个专业深入学习、有所建树吗?

  ---------------

  特殊年份的高考落下帷幕,紧张了好几年的同学、老师和家长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不过我们马上面临另一件人生大事——填报志愿。志愿会把我们带向不同的城市、大学,和不同的专业,开启迥然各异的人生道路。有一种说法甚至称“三分考,七分报”,从一个侧面强调了报志愿的重要性。

  作为研究青少年生涯辅导多年的业内老师,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几个填报志愿常见的坑,尽量别踩到。

  考完之后才开始琢磨志愿

  很多人会说,不就是应该考完,甚至是分数出来之后才考虑报志愿吗?其实“志愿”这个事情,真的应该从高一甚至是初中就开始想。

  李思是2019年浙江省高考考生,考分是597分。2016年他的选考科目是生物、地理、历史。回想起当初高中选择科目的时候,李思根本没把选科和未来学什么专业联系到一起,就是简单地认为选自己的优势学科就好了。

  高考时,李思的三门选考科目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分别是91、88、85。但在报考专业时发现,他想要报考计算机类,而计算机类的专业,很多学校要求的是物理或技术学科……最后,他只能根据分数填了一些与自己科目匹配的专业,最终被一所传播学院校的广告专业录取。

  努力了3年,最终却没能进入心仪的专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同学选科是在高一,而高考结束之后才填报志愿,这中间有两年的时间差,前面选科时考虑不周全,而真正作专业选择的时候,这个问题才暴露出来。

  很多成年人认为,一个中学生,距离专业、职业生活远着呢,用不着想这回事。其实,现在新高考改革目的之一就是把原来在大学才作的职业生涯规划,前置到高中,从高一选科时,就应该有所筹划了。到了大学即使发现自己选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调整起来也颇不易。而且,大学的专业会对高中的选科有所限制,比如,很多大学的心理学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在高中学过物理或者生物,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信息,想要报考时才发现,岂不太晚?

  如今从学生考完到出分,到最后提交志愿表格,差不多两三周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且不说既要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价值观这些本来就很模糊的因素,还要根据成绩和排名情况,从600多座城市、2800多所大学、500多个专业当中作出选择,其中专业的热门程度、报考人数多少,未来的就业情况,发展路径等关键信息也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

  当信息过载大脑处理不了的时候,我们最容易做出的反应就是“病急乱投医”“拍脑袋”“凭感觉”。想想看,我们今天面临的人生当中的很多坑,很多后悔,哪一个不是多年前的冲动,当时思虑不周带来的?难怪有人感叹填报志愿就像一场赌博。

  如何才能减少“赌”的成分,更多了解自己手里的牌,甚至是对手的底牌,作好决策呢?那就是从长计议。

  其实在国外,例如芬兰和美国等生涯教育领先的国家,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上“职业辅导课”,学会观察和了解身边出现的各种行业,中学阶段还有很多实践体验的活动。如今国内也有一些中学响应国家“生涯教育要趁早”的号召,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活动,这样学生们很早就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知道自己所热爱的专业、方向,都有哪些大学可以选,甚至知道这个专业学完了之后,未来可以做什么职业,这样就不会在填报志愿时一脸迷茫了。

  追捧热门

  这里的热门包括追热门专业、热门学校、热门城市。就像是我们去商场购物,一看到有个地方在排队,在搞“限时选购”,我们就很容易头脑发热,买了一堆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回家。由于是在短时间内作决策,我们容易受到表面信息、片面信息的影响,作出并不适合的选择。

  有人说:“追热门专业就像是追校花,成为炮灰的可能性大”,这个比喻可能有点不恰当,却十分形象。我们常常说,社会潮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如今迅猛的发展节奏,使变化常常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报考时的热门专业,等毕业时不一定还是热门。最为关键的是,这个专业适合学生本人吗?能够愉快地毕业吗?愿意长久地在这个专业深入学习、有所建树吗?

  热门学校牌子响当当,校友资源也厉害,这些确实会让你在毕业找工作时占据优势。但是,好学校对分数要求高,如果分数排名不靠前,很可能无法如愿进入相应的专业,而是被调剂到一些未知的,甚至是非常冷门的专业去。

  网上曾热议的学生周浩就是这样。他从小就喜欢捣鼓机械,拆装组件,填报志愿时,他很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是父母老师都觉得,他拥有660多的高分,不报北大太可惜了。于是在周围人的影响下,周浩最终去了北大的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本身很有发展前景,但是这个学科侧重于微观和理论分析,周浩对这些根本不来电。专业课程没兴趣,学术研究又搞不来,周浩面临着各种迷茫。

  在尝试了辅修、转专业、休学的各种折腾之后,他最后转学去了北京工业技术学院。从北大的高材生转学到技工学校,这个选择让他一下子成为网红学生。而在北京工业技术学院,周浩找回了昔日的热情,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2014年的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他一举夺得冠军,毕业后留校任教,在2018年的首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周浩代表学校获得了机械类比赛一等奖。谈到当初的选择,他自己说:“毫不后悔,很庆幸!”如果早知道这样的结局,周浩当初的选择应该有很大不同吧!

  总体来讲,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有利于进入热爱的职业方向,也不会浪费宝贵的大学学习时间,而热爱自己的职业方向,有助于获得事业的进步和成就,不断积累行业资源。从长远来看,实际工作当中的能力和成就,才是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不是刚毕业时学校的牌子这个“敲门砖”。

  上大学的城市往往会成为大学生们的“第二故乡”。热门城市视野宽,就业机会多,当然很好,但是越热门的城市,“城市病”也相对严重。所以才有一部分上班族“逃离北上广”,寻求到二三线城市发展。在此只是想提醒,不要只看到热门城市的“热”,也要看到另外一面的代价。

  选专业全靠猜

  有关职业、专业方面的知识很复杂,作为普通人,我们很少能够摸清每个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有时也不容易从名称上作判断。

  以我为例,当别人听说我是学心理学的,经常会问我三大终极问题,第一,你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吗?第二,你会催眠、算命、懂星座吗?第三,那你看看我正常不?给我做个咨询吧!信息时代,资讯如此发达,但这些问题还是会令人哭笑不得。

  其实,心理学的就业面非常广泛,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方向,并且不占多数。也有很多心理学毕业生去了公司,做人力资源管理、用户体验研究、市场调查与研究,还有可能去司法部门从事跟犯罪心理学相关的工作,而我的很多博士同门都在教育考试、人员选拔领域内工作。

  类似的专业误解还有很多,很多人分不清教育技术和教育学,其实一个是工科,一个是文科。也有人分不清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一个是理科,一个是工科。

  就算是同样的专业名称在不同的学校,学习的内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可能有很大差异。比如,材料工程专业,哈工大材料工程专业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天津工业大学的材料工程更多研究纺织材料;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丝绸材料……

  所以,怎么避开这个“猜”的坑?学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学校在这个专业上的特色是什么。要问这么多信息怎么处理得完?这里就又回到了我们之前提到的第一个坑,早着手,从长计议,多探索就可以尽量避免。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需要避开的坑,比如孩子只负责学习,父母负责填报志愿;比如平行志愿随便填、没风险等,这些做法都不太理性。

  所以我们来总结下吧:

  第一,从长计议,早做准备,生涯教育和规划不妨从高一开始。

  第二,多体验,多探索,青少年的“大学志愿”是“慢慢填写”的过程。

  第三,了解越多,信息越充分,决策才有更理性的基础。

  (作者高艳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