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草帽教授”谱写老街新曲
发布时间:2021-04-21 02:19: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admin  点击:3770次

怎么种树、怎么砌墙、哪里开路……河南理工大学建艺学院原院长、“草帽教授”陈兴义习惯到农村调研,了解乡村现状、思考发展对策,把课题从大学讲台延伸到乡村街巷。

一开始,村民都不知道陈兴义是大学教授,看到他戴着草帽风里来雨里去,和大家一起吃大碗面,就亲切地称他“草帽教授”。后来,连他所带的团队也被称作“草帽团队”。

从2015年开始,陈兴义组织“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服务团队,考察河南省焦作市红色文化,总结出“打造红色走廊、开发红色产品、形成红色产业”等12条路径,在激活红色基因的同时,带领老区实现乡村振兴。

精准设计 让红色文化“火”起来

作为太行山一带革命烽火的主要策源地,河南省焦作市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巍峨的太行山脉脚下。

“通过精准设计,村里的红色文化真正‘火’了起来。”这是在十二会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海拔700余米的十二会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曾是焦作党政军机关驻地。

来到十二会村,村口巨石上“红色十二会,焦作西柏坡”几个遒劲大字映入眼帘。从此处远眺,一幅太行美景、焦作全景图尽收眼底。

走进村内,无数革命先辈曾经挥洒热血的石头房,已被打造成“红色文化纪念馆”,每张桌椅都被赋予“红色新概念”;红色产业随处可见,游客既可以欣赏巍巍太行、体味静谧生活,又可以忆苦思甜激发斗志、重温誓词牢记使命。村中央一棵1500多年树龄的大槐树更是被誉为“革命树”,见证村民实现小康生活。

“谁也没想到,十二会村还会发一笔‘小米财’!”十二会村党支部书记连红利说,“这里生态气候适合种植小米,村民以前都是在山路边摆摊儿卖。‘草帽教授’去年给我们义务设计了一个Logo,搞包装,打品牌,还真有效。”

据连红利介绍,陈兴义因地制宜规划出“做好红色文章、带动绿色旅游、启动生态采摘”的“三步曲”,用红色基因塑形革命老区,激活乡村经济。十二会村已建立了红色老区游览、重温入党誓词、接受红色教育等一套完整的红色文化与党建文化相结合的体系。

该村2018年被命名为焦作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2019年成立焦作市十二会村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争取到发展资金2500万余元……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正在破茧成蝶。一批批有志青年也纷纷返乡,成为乡村振兴的能手。

做大“红色+” 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阳春四月,山上依然寒凉,可“千年古村落,红色寨卜昌”的文化品牌却提升了山村的“温度”。

寨卜昌村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的诞生地。“寨卜昌村按照陈兴义的规划,做大‘红色+’,让这些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革命文物‘活’起来,彻底摆脱了‘脚踏大资源、手捧金饭碗、头戴贫困帽’的尴尬境地。”寨卜昌村干部王跃进说。

目前,该村坚持以“红色吸引人、以蓝色聚集人、以绿色留住人”的发展理念,围绕“红色育人、旅游富民、休闲避暑、度假观光”等项目定位,修建出一条“春赏花、夏品果、秋怡情、冬康养”的红色致富路,彻底解决了老区人民边缘化、贫困化问题,实施全面振兴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改变乡村落后面貌,必须有一支有乡村情怀、专业水平的团队。”“草帽教授”团队成员、河南理工大学建艺学院院长王同文说,“多年来,陈兴义正是以自己的行动带出了一支不被利益左右、乐于公益,不被定式约束、敢于创新,不被专业限制、学科齐全的乡村建设‘铁军’。”

打造红色文旅 让全域旅游品牌“亮”起来

“俺村分布在三沟一岭上,吃水、上学、就医都很难,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九渡村村民说。该村是陈兴义接手的第一个贫困村。由于建设规划落后、产业单一,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数百元,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

陈兴义带领团队采用航拍、手工测绘、电脑绘图等技术,对九渡村进行整体规划,完成综合性图纸300余张,免费为九渡村制订了“一带两翼六区”的文旅发展规划,打响了“太行石头村,豫北小桂林”的全域旅游品牌。目前,民俗旅游、餐饮住宿、水上游乐、土特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逐步形成,年接待游客4万-6万人次,户均收入在万元以上。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在谱写老街新曲的同时,应为历史留存一份醇厚记忆。在审美层次上与时代接轨,在设计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美丽乡村应该是‘现代生活+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的综合体。”陈兴义说。

在北西尚村,“草帽团队”积极发掘党建文化、乡愁文化、旅游文化,打造以文化广场、国学讲堂、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综合体;创建以村史馆、乡愁馆、老年文化中心、家风馆、荣军堂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愁文化体验区;提出“滨水之乡”文旅理念,设计村落标志,擦亮旅游品牌。目前,该村党建综合体已成为焦作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党建示范点的亮点工程之一;乡愁文化体验区已列为焦作首批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徐春浩 潘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