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国家疾控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我国疾控工作进展等情况答记者问。国家疾控局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在会上介绍,近年来,国家疾控局从体系改革、机制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多举措推动疾控工作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等工作成效显著。
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第四次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下降至5.86%,较上次调查下降了近20%,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降至0.3%,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防控目标;甲肝、戊肝发病率处于低水平,现有丙肝病例数持续下降。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路径基本被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2012年的7.1%降至2023年的1.3%,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均低至历史最低水平,艾滋病感染者治疗覆盖率和成功抑制率均超95%。结核病疫情持续下降,成功治疗率保持在90%以上,发病率平均年递降率约为3%,死亡率处于全球较低水平。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乃至消除、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我国公共卫生和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较为显著、影响较为广泛的举措之一。国家疾控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司副司长李筱翠介绍,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已达14种,可预防15种传染病,我国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多种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如何让预防接种服务更便捷、安心?李筱翠表示,当前,已有11个省份启动电子预防接种证建设和应用试点工作,将预防接种证纳入出生一件事办理。同时,国家疾控局推动地方积极探索跨地区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强化疾控系统内疫苗冷链全程电子追溯,健全完善预防接种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的监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