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 这两类人需格外注意防范心血管疾病
发布时间:2024-12-29 08:46: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admin  点击:1751次

秋冬季节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的“魔鬼季节”。近日恰逢多地大降温,记者见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杨柳时,她刚做完当天的第13台手术,“从早上8点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杨柳拿起一罐能量饮料咕咚咕咚喝下去,一边喝一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样的工作节奏是心内科秋冬季节的常态”。

老年人沉迷刷手机会加重心血管疾病

杨柳告诉记者,随着冬季气温骤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这背后有多重复杂原因。

寒冷天气对人体血管构成直接挑战,为维持体温,人体血管会自然收缩,导致管腔狭窄,供血不足,心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弱。同时,血管收缩还会增加心脏泵血阻力,引发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这种负担可能诱发心衰等严重后果。吸烟的人群也应当特别注意,吸烟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更容易发生痉挛,“动脉粥样硬化就像水管里长锈了一样”,在冬天,这类人群很容易在多种因素刺激下发病。

冬季同时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感冒、肺炎等呼吸道感染也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间接伤害。炎症状态下,心脏血管的内皮功能变得不稳定,斑块破裂风险增加,急性心梗的风险也随之上升。炎症还会影响肺部呼吸功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衰。

冬季饮食习惯的变化也是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为了抵御寒冷,人们往往增加高盐、高油、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

在杨柳与患者的接触中,她总结有两类人群需要格外注意防范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其一是沉迷手机的老年人。

“夜间查房时,我们常常在病房里看到,很多老人一直在刷短视频,就像成瘾了一样,离不开手机。”杨柳说,“有的老人熬夜看手机,睡觉还要把手机放在一边听。”

老年人沉浸在一个个搞笑的视频段子中,不知不觉就减少了外出活动,长此以往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增加心脏不良事件的风险;短视频平台上一些不科学的、误导性的内容也需要格外注意,老年人往往没有能力判别这些信息的来源。杨柳就曾接诊过一名心梗患者,他的母亲深信某种保健品的神奇功效,认为能解决孩子的心血管疾病。经过杨柳的耐心解释,患者母亲虽然表面上没有反驳,但内心仍然坚信不疑,私下坚持购买。

其二是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这一现象在30-40岁的中年男性中尤为显著,甚至不乏20多岁的年轻患者”。杨柳解释,代谢综合征,包括肥胖、“三高”、久坐的生活习惯、吸烟、工作压力大以及熬夜等,都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那些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熬夜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这无疑加剧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提早发现和介入治疗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对于老年人来说,免于心血管疾病可以大大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对于年轻人来说,心梗有其特别之处,如病变可能比较局限,只是某个血管的重要部位出现突发的严重狭窄或闭塞,发现前期症状及时就医可以显著改善,将“损失”降到最低。“有些年轻患者在心梗发生前得到了及时干预,他们的心脏几乎没有留下疤痕,对生活质量和生存期的影响都微乎其微。”杨柳说。

在各诊室跑断腿,没想到是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有哪些早期症状?

杨柳观察到,很多病人在发生心血管疾病前,往往会忽视这些早期症状——乏力、胸闷、心悸(患者可能会感到心里突突跳或不明原因的烦躁不安)、睡眠质量下降(如失眠、老做噩梦、半夜醒来等)、头晕等。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胸骨后烧灼感等,这些症状可能会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大量吸烟的人可能对身体的痛觉反射不正常,很容易延误病情。

“有些症状并不直接指向心血管疾病,会让很多患者出现误判。他们可能辗转于医院其他科室门诊,却久久得不到根治。”杨柳提醒,如果冬季身体出现不舒服,不要忽略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此外,体检对于提早发现心血管疾病和介入治疗至关重要。关于年轻人进行体检的频率及相关检查项目,杨柳给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她强调年轻人应该具备健康生活的认知,主动去了解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

在体检频率方面,如果年轻人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如控制合理的体重、规律运动等,那么他们每两年进行一次全身体检就足够了。体检项目方面,如果没有基础疾病,可以在体检中心完成一些基本的重要脏器功能化验,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抽血检查肝肾功能、血脂、血常规,检查尿常规等。此外,要做腹部B超检查肝脏,因为肝脏是处理脂肪的器官,当身体无法负荷时,脂肪细胞会堆积在肝脏,脂肪肝往往代表着内脏脂肪过多,内脏脂肪过多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最终导致心血管病发生。

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的人群,体检频率需要根据专科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一部分发作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他们怀疑服药会增加肝脏、肾脏负担而总是试图停药。许多患者喜欢购买保健品,用保健品替代医生建议的药物,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目前市场上存在很多声称具有抗氧化、增加心脏功能等作用的保健品,还有添加了三七、丹参等具有一定活血化瘀作用药材的中成药,虽然可以适量服用,但不能对其寄予期望,更不能替代正规治疗。对于已经有多种疾病、正在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为了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增加消化系统负担,应谨慎选择保健品,必要时可遵医嘱停用。

“患者应多与医生接触和沟通,定期复诊,以便医生及时了解他们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此外,杨柳透露,医院注意到了患者对于互联网的使用习惯以后,也意识到了运用互联网进行大众科普的重要性。“我们正计划开设社交媒体账号,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患者对保健品和药物的认识水平,避免他们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

感到心脏不适可以这样自救

如果突感心脏不适,在就医前可以这样自救:

第一,保持镇静,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

第二,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患者应该尽量躺下休息,降低心脏的负荷和负担。

第三,在就医前,如果手头有脉搏血氧仪、血压计等检测设备,患者可以自己监测一下血压和脉搏、脉氧,这些信息可以给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四,对于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突发情况下,可以先尝试使用医生认可的药物来缓解症状,如大家熟知的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但也要注意用药的安全性,不要过量使用。

第五,如果有人突发意识障碍,在呼叫专业人士到场救援的同时,一定优先展开有效的心肺复苏抢救,直至救援到达。平时应该掌握正确心肺复苏的操作知识。

预防心血管疾病,冬季普通人应该如何做呢?杨柳从“衣食住行”的角度给出了一些有效建议:

首先,外出要注重保暖,特别是头部和手部。穿衣时可采用“洋葱法”(即多层穿衣法),每层衣物不宜过厚,以便根据气温变化灵活增减。进行户外活动时,应避免选择贴身穿着纯棉材质的衣物,防止吸收水分后不能快干而降低身体温度;建议选择速干面料,并根据活动量调整衣物的宽松度和层数,避免穿着过紧影响活动。

饮食上要低盐低脂,避免摄入高油高盐食物,推荐摄入粗纤维食物和优质蛋白质,控制水果摄入量,防止摄入过多的糖类。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工作压力大的人可通过调整工作和生活方式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运动时,应先做好热身,让呼吸道及心血管适应冷空气刺激。可以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温和运动,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但需注意,冬季不宜进行剧烈运动,避免对身体造成负担。户外运动时要关注天气变化,避免极端天气下运动。无运动基础者不要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以防出现身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