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
出院时的小健恢复良好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实习生 马秀岩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靳婷 图/医院提供
只因为在义诊排队的人群中被看了一眼,被父母误以为只是皮肤黑的“紫孩子”,在“多则一两天,少则几十分钟”的生死关头,得到了一次堪称生死时速的转运抢救。
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曾经“命悬1毫米”随时无法存活的“紫孩子”,成功出院,迎接他的新一年。
义诊中,一眼发现“紫孩子”
2021年12月18日,对于刚满月新生儿小健(化名)的父母来说,是经历了从绝望到希望的一天。
这一天,是广东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党委组织的“仁心践初心 健康乡村行”活动下乡到化州市平定镇义诊的日子,一批省医心研所专家随队义诊。
当天早上8时左右,省医心儿科主任王树水看到,排队的队伍中,一位妈妈满脸紧张。再一看妈妈怀中已明显全身发紫、呼吸急促的孩子,他已初步判定孩子有问题。立即给孩子做了心脏超声检查后证实,孩子是罕见的新生儿肺动脉瓣闭塞。
当时,孩子心脏与肺动脉之间的血流完全被阻断,只剩下一条1毫米的动脉导管,帮助输送血流,支撑孩子的心脏供血。但这条孩子赖以生存的动脉导管已经接近闭合。一旁的心儿科钟烈强医生又报出:“孩子的血氧饱和度只有35%-50%(正常人一般96%以上)!”“多则一两天,少则几十分钟,这条脆弱的通道一旦闭合,孩子就会因为缺氧而心跳停止。”王树水说。
肺动脉闭锁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王树水介绍,正常人的心脏连接着主动脉和肺动脉两条大动脉,肺动脉负责向肺循环输送血液,令肺循环正常运作为人体供氧。而肺动脉瓣是心脏与肺动脉连接的阀门,如果肺动脉瓣出现闭锁,则心脏与肺动脉之间的连接会隔断,呼吸的氧气无法供人体利用。因此若肺动脉完全没有血流,生命将无法继续。
抢时间!400公里跨地联动转运
省医作为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处理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并不难,难的是,在平定镇当地和80公里外的茂名市人民医院都无法满足手术条件。如果转运回400公里外的省医,路途颠簸遥远,小健脆弱的“1毫米”生命通道,面临挑战。“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争取一条‘生’路!”跟随团队一起下乡义诊的省医党委书记周琳决心施救。
在茂名市卫健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立红的现场决策协调下,一场省、市、县、镇联动救治紧急启动。
“若能用前列地尔控制住血管不闭合,就能争取到更多时间,手术效果也会更好。”王树水提出用药需求后,茂名市人民医院紧急联系厂商马上调货,2小时后药品送到;化州市人民医院迅速安排了包括1辆配置有转运保温箱、转运呼吸机等急救设备的新生儿救护车在内的两辆救护车和3名司机;患儿年龄小、体重轻、血管细,静脉穿刺困难,等药的同时,有30余年儿护经验的省医心儿科主任护师严秋萍“一针中的”,两针就为小健建立了两条静脉通道,一条输注葡萄糖保证能量和液体供应,另一条输注前列地尔维持动脉导管开放,和团队一起给孩子安上全套监护设备;心外重症监护二科副主任罗丹东跟车护送,全程监测;广州这边,正在萝岗开会的心外科小儿病区主任温树生也紧急回到医院,准备迎接重症患儿。
当天13时,警车开道,救护车出发。400公里转运路程,显得尤其漫长。平定镇是广东的偏远地区,前一天义诊大巴开了6个小时才从广州到达平定镇,而路途中任何一次颠簸、孩子哭闹都有可能令小健那“1毫米”的生命通道随时关闭。原本一脸慌乱的小健妈妈,收起了眼泪,在救护车里一路努力安稳地抱着小健。17时多,救护车顺利驶入医院,全程只花了4个多小时。
当晚,心儿科主任王树水、心外科小儿病区主任温树生、心儿科值班主任石继军、心外重症监护科副主任罗丹东等专家紧急召开多学科MDT会诊,决定第二天开展第一台手术。
得救了!“核桃心”上成功手术
2021年12月19日8时,手术开始,采用的是对小健伤害最小也最安全的手术方式——内外科镶嵌手术:主刀温树生戴着显微放大镜,在孩子心脏表面开一个很小的口,用细针将闭锁的肺动脉瓣穿刺通开,再顺着放一条导管进去,利用球囊扩张肺动脉瓣。在“核桃心”上动手术,精细程度堪比针尖刻字。上午11时,手术比预计时间提前了一个小时完成。小健的末梢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60%上升至92%,心脏超声检查也提示原来近乎闭锁的肺动脉瓣恢复相对正常的血流,小健得救了!
术后的小健恢复良好,术后第三天就拔管撤机。清醒后的小健自主呼吸平顺,双肺呼吸音清,氧合满意;心率、血压平稳。
“小健的幸运,不光是来自医生专业敏感的‘第一眼’,还有整个转运、救治过程中每个环节的鼎力配合。”王树水说,“一次成功的救治,一定是整个优秀团队合作的结果。”
据悉,在心儿科团队的联系下,在医保报销之后,一心基金和童心基金的大病救助项目也将帮助小健减免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