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腿先老?小心你患上了这种隐秘常见病
发布时间:2021-12-24 06:15:52  来源:文汇报  作者:孙建琴  点击:8716次

20岁时爬7层楼,步履矫健,一步能跨两个台阶;80岁时爬3层楼,两腿沉重,拖不动气喘嘘嘘……人老,为何腿先老?腿老了,只能听之任之吗?

当大众越来越重视老年慢性病等危害健康的疾病时,却有一种看得见却又被人们所忽视的病症,正潜滋暗长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这就是肌少症。

肌少症又称肌肉衰减综合征、骨骼肌减少症、少肌症等,是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骨骼肌量减少、伴有肌肉力量和(或)肌肉功能降低的一种疾病。作为老年性疾病中的一种,肌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进展隐匿、渐行加重、不良影响广泛等特点。鉴于其对健康的影响重大,肌少症已于2016年正式入编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表。

肌肉是重要的“生命器官”

人体有600多块肌肉,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种。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具有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等特点;心肌构成心壁,平滑肌和心肌不随人的意志收缩,故又称“不随意肌”。骨骼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容易疲劳,可随人的意志舒缩,故又称“随意肌”。

从儿童开始,人体骨骼肌量逐年增加,30岁左右肌肉量达到峰值,此后,骨骼肌量每年减少1%-2%,骨骼肌力量每年减少1.5%-3%。肌肉功能下降开始于35岁左右,50岁后下降开始加速,60岁后进展加速,75岁后下降速度达到顶峰。

骨骼肌是维持人体生命健康的重要机体组成,具有重要的运动、内分泌和贮备功能,是巨大的氨基酸贮备库。作为葡萄糖代谢过程中摄取和贮存的重要组织,骨骼肌能够分泌多种“肌肉因子”,调节其他远端器官,包括调节葡萄糖、能量和骨代谢等。骨骼肌也是心肺功能贮备库,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

肌肉损失可诱发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代谢紊乱,降低人体对疾病和创伤的耐受能力,增加并发症,降低生存质量,增加死亡风险。因此,肌肉是公认的重要的“生命器官”和“组织器官”。

警惕握力降低,小腿围缩小

肌少症是跟骨骼肌减少相关的一种疾病,患上肌少症,心脏不会越跳越慢,肠胃道也不会停止蠕动,但它却与健康休戚相关。

据统计,60-70岁老年人中,肌少症发病率为5%-13%;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肌少症发病率高达11%-50%。年龄越大,肌少症发病率越高。老龄化肌肉衰减时下肢力量降低明显超过上肢;伸肌明显超过屈肌,膝关节伸肌力量的下降为55%~76%,肌肉力量下降超过肌肉体积的衰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家常说,“人老,腿先老”。

肌少症的临床表现常常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虚弱、四肢纤细无力、易跌倒、步态缓慢、行走困难等。早发现、早诊治、早预防是关键措施。

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发布的最新版《关于肌少症的诊断及治疗共识》提出,肌少症诊断流程,包括发现-评估-确诊-严重程度分级,给出了适合于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医院及研究机构的筛查方法。

《共识》推荐6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肌少症筛查。每次重大健康事件(如意外跌倒住院等)发生时,也建议进行机会性筛查。对于社区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肌少症筛查和评定应关注以下临床表现:

有近期功能下降或受损的表现的应接受肌少症筛查;1个月内非意向性体重下降≥5%;抑郁或认知功能受损;反复跌倒;营养不足;慢病患者(如慢性心衰、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结缔组织病、结核感染等)。

既往研究推荐,肌少症的临床筛查遵循步速测试-握力评估-肌量测量的模式。建议在出现步速下降(≤0.8米/秒)和(或)优势手握力降低(男性≤25千克,女性≤18千克)情况下,行进一步肌量检测,以确诊肌少症。此外,小腿围界值也对诊断肌少症有一定参考价值,当男性<34厘米、女性<33厘米,要有所重视。

《共识》还提出“肌少症可能”这个概念,指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躯体功能下降。推荐对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发现的“肌少症可能”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相关健康教育,也鼓励将患者转到上级医院进行确诊。

肌少症并非老年人“专利”

调查表明,肌少症并非老年人“专利”,年轻人同样会受到它的威胁。

肌少症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1、急性肌少症:肌肉衰减症持续时间少于6个月,与急性疾病或创伤性疾病相关,例如车祸严重创伤、重大外科手术、入住ICU等。

2、慢性肌少症:肌肉衰减症持续衰减时间大于6个月,常见于慢性进行性疾病,增加失能和死亡率。

肌少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知众多因素与其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除老龄化外,内分泌功能变化、体力活动量下降、营养失衡与基因遗传、各种原发疾病和全身慢性炎症,各种因素间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疾病的进展。

人体细胞的固体成分70%是蛋白质,肌肉是人体最大的氨基酸贮备库(蛋白质),约占50%。蛋白质是除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外,人体最重要的三大能量营养素之一。不管是细胞免疫,还是分子免疫,其生物构成分子主要是蛋白质和一些微量元素。因此,蛋白质对保持良好的免疫力有重要作用。

补充足量优质蛋白质,牢记“1234”

研究显示,高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能减少40%瘦组织的丢失。肌少症最基本的治疗就是补充足量蛋白质+规律的抗阻运动。

食物品种选择建议:

(1)天天喝奶;

(2)每天吃足量的肉、鱼、禽、蛋;

(3)每天吃大豆及其豆制品;

(4)重点需要人群补充蛋白粉。

三餐管理建议:加强早餐营养,有奶有蛋,最好有瘦肉;中餐增加优质蛋白,食物细软易消化吸收;晚餐相对清淡;三餐均匀摄入蛋白质吸收利用率高。亮氨酸的作用时效为2-3小时,所以一日三餐,餐餐都需要充足优质蛋白质供应。

可以归纳为“1234摄入法”:

“1”每天吃1个鸡蛋。如果担心胆固醇摄入过量,可只吃2-3个鸡蛋白,建议水煮蛋。

“2”每天喝2杯鲜奶(200毫升/杯)。如果担心喝牛奶出现腹胀、腹泻、不舒服,可以喝2-4杯酸奶,80毫升/杯。

“3”每天吃3两瘦肉,包括鱼、虾、畜禽肉。

“4”每天吃相当于40克干大豆的豆制品。可以喝豆浆、吃豆腐,也可以吃百叶节、豆腐干,红烧白灼都可以。

作者:孙建琴(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