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北京夜空的星轨
发布时间:2022-05-28 12:15: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admin  点击:1478次

  不久前,摄影爱好者张全跃拍摄的一张图片在朋友圈刷屏。夜幕苍穹下,星轨绚丽斑斓。拍摄星轨最大的前提是大气通透、能见度好,这张照片让人惊叹,是因为它并非拍摄于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而是在北京石景山区的首钢园。

  近几年,北京人明显感受到蓝天常驻,且“颜值”一年比一年高,空气一年比一年清新。出现在城区夜空中的星轨,再次成为北京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的例证,“仰望夜空,繁星闪烁”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变化不止肉眼所见,更有数据“说话”。《202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展现了北京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实绩: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土壤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国省级最优水平!

  2021年,北京市空气中细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分别为每立方米33微克、每立方米3微克、每立方米26微克、每立方米55微克;一氧化碳和臭氧浓度分别为每立方米1.1毫克、每立方米149微克。各项大气污染物协同减少,首次实现主要污染物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梦想照进现实的背后,是北京20多年驰而不息治理提升大气环境质量的不懈努力。

  北京从1998年开始大规模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在主要污染物中,细颗粒物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国2016年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细颗粒物的二级标准年平均浓度限值锁定在每立方米35微克。而《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17年,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要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过去的几年,北京迎难而上,通过对污染源进行科学解析,制订了更有针对性的治理计划,减煤、控车、治污、降尘,“一微克一微克去抠”。2015年至2020年,以“微克/立方米”为单位细颗粒物指标,历经80、73、58、51、42几个台阶,直降至38微克/立方米,降幅52.9%,并最终于2021年迎来里程碑式的突破。

  截至2021年底,北京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0.7万辆,国五及以上车辆占比超70%,车型结构达到全国最优;对93家重点企业量身定制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方案;以克论净,对2400余个施工工地(场站)开展视频监控,有2058条背街小巷实现机械化作业清扫保洁,全市降尘量均值同比下降近20%。

  在大气环境不断好转的同时,北京生态环境全面向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各类物种提供了适宜的栖息条件,使北京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成为北京人的生活底色。

  同时,为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双碳”战略,北京在全国率先实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高精尖”产业,聚焦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推进碳减排,2021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4%左右,保持全国省级最优水平。

  如今,《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已经实施。按照《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21年—2035年)》,全市67.9%的自然岸线保有率为大自然守住了“家门”,同步制定生态涵养区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可以预见,北京将用一次次梦想成真,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实践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