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黑土地的发展报告:“滚石上山”如何积聚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2-02-09 02:42:47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admin  点击:3365次

给农机装上“大脑”,让“铁疙瘩”学会“思考”,这些曾经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如今在黑土地上悄然实现。依靠搭载在农机上的智能装备,农民只需一部手机便能开启耕、种、管、收“一条龙”作业。这种高质量转型发展思维改变了中国千百年来农耕模式,也成为黑龙江全域奋起谋振兴的“密钥”。

作为我国重要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正处于政策叠加、乘势而上机遇期,爬坡过坎、调整转型攻坚期,矛盾累积、风险交织凸显期,激发潜力、振兴发展关键期。过去一年,面对多轮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内外风险挑战,黑龙江坚决果断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在滚石上山中努力探寻高质量发展之路。

做好“三篇大文章”

汇聚发展新动能

“没有一粒玉米可以完整地离开绥化。”这是黑龙江省绥化市玉米精深加工的宣传语。在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发酵产业园二期项目,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玉米深加工。绥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于凯宁说,这个产业园建成后,年加工玉米能力突破200万吨,辅酶Q10等产品将有效拉长产业链条。

距离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远,黑龙江昊天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两家企业在产业链上相互匹配,昊天的产品直接通过管线传输到新和成生产车间,成为下一级产品原料,共同构成一条以玉米精深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

产粮大市绥化地处“黄金玉米带”,玉米年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左右,从玉米到酒精、淀粉、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当地围绕玉米精深加工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条,深度开发“原字号”。

截至目前,黑龙江梳理出相关“原字号”企业1800多家,主要集中在石油、煤炭、粮食等领域。黑龙江按照“油头化尾、煤头电尾、煤头化尾、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施路径,正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延长价值链。

作为老工业基地,黑龙江聚焦“转方式、调结构”的艰巨任务持续发力。2021年黑龙江规上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全省GDP增速,达到2013年以来最高水平。“十四五”期间,黑龙江将继续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的“三篇大文章”,全力实施工业振兴计划,巩固实体经济根基。

在改造升级“老字号”的推动下,中国一重、哈电集团、中车齐车集团等一批“大国重器”企业“老树发新枝”,依托创新驱动等赋能,激发“老字号”的新潜力。去年以来,黑龙江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呈现出持续向好趋势。

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发电机冲片自动叠装车间,日前获评“黑龙江省数字化(智能)示范车间”。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贵说,公司正加快从传统生产制造向智能制造、生产服务领域转型,持续投入资金建设智慧工厂,推进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各环节自动化改造,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

培育壮大“新字号”,深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是一次重要机遇,成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换道超车”的必选项。2021年,黑龙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达到9.5%,高新技术企业净增806家,同比增长41.7%。

黑龙江科技资源富集,去年全省有4人跻身两院院士行列。日前,黑龙江出台《推动“数字龙江”建设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推出20条“真金白银”措施,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智慧农场、智慧矿山、数据金融、远程医疗、政务“一朵云”等蓬勃兴起,数字经济正全面渗透黑龙江的产业发展。

哈尔滨凯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智慧供水产品体系,通过智慧监控、诊治,可实现城市供水降低漏损率、节约能源消耗、保障水质安全等多重功效。目前,这一智慧供水系统已广泛应用在黑龙江和辽宁等地。

砸响“改革之锤”

扩宽“开放之路”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对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阶段的黑龙江而言,改革就是关键一招。老工业基地振兴步入深水区,黑龙江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国企改革质效,优化营商环境,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

国企是东北振兴的龙头,也是深化改革的“硬骨头”。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重地。在计划经济留痕严重的东北,中国一重实施了一系列“真刀真枪”的改革,在抢吃“市场饭”的蜕变中不断走向新生。中国一重去年实现利润总额16.11亿元,同比增长达20.33%。“我们深刻认识到,企业要生存发展,除了改革别无他途。”中国一重董事长刘明忠说。以中国一重、哈电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央企,狠抓“三项制度改革”,激发出内生动力。

地方国企改革快马加鞭。黑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面对人才短缺困境,打破“铁饭碗”,变“熬资历”为亮成绩,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尹达说,两年来,公司选聘高校毕业生511人,其中省外151人、海外留学生27人,研究生以上学历300人。

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省地方国企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807.65亿元,同比增长16.58%,两年平均增长16.23%,创历史新高。

企业竞争市场,政府竞争环境。当前,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正成为各地的新一轮“竞赛”。近年来,黑龙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建设“有效市场”打造“有为政府”,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

企业开办压减至2个工作日、工程项目审批压减至90个工作日……黑龙江对标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梳理、集成各项措施,破除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的壁垒。一些地市引入世界银行评价标准,对营商环境以评促改。目前,全省省级权力事项由2889项压减至1025项,非行政许可彻底终结,各地自设许可全部清零,省级自设15项许可取消14项。

哈尔滨海邻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营业务连年快速增长,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丁福生说,他们在深圳的集团总部已经迁至黑龙江,这里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为百威、可口可乐等快消品巨头做配套的哈尔滨宝钢制罐有限公司,三次追加投资。“最大变化是政府‘跑腿’替代了企业‘跑腿’,帮我们不断做大。”公司总经理朱小林说。

营商环境向好产生磁场效应。2021年,黑龙江千万元及以上利用内资项目实际利用内资2011.7亿元,增长64.7%;新签千万元及以上利用内资项目1393个,增长29%。

过去,入冬后的黑土地,千里冰封,给人沉寂萧疏之感;如今,冬日里的黑龙江,高铁穿行,马达轰鸣,依旧活力不减。随着黑龙江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老工业基地的“朋友圈”扩大了、发展动能增强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正在加速隆起。2021年前11个月,黑龙江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354.3亿元,增长29.7%。

“十二连冠”

助力“中国饭碗”盛满“中国粮”

2021年,黑龙江战胜局地疫情、农资价涨、局地旱涝等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粮食产量连续12年全国第一。其中,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达1573.54亿斤,占全国11.5%,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进一步巩固。

数九寒冬,皑皑白雪覆盖的广袤黑土地,默默为新一年农业生产积聚能量。“我爷爷种地靠人拉肩扛,我父亲开拖拉机,现在我不用下田,远程操控无人机收割。”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农机手陆向导望向窗外,感慨着时代变化,憧憬新一年丰收图景。

依托“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黑龙江正走出一条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兼具的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可靠保证。

“藏粮于地”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优质粮。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头台镇仁和堡村,村党支部书记石山清见证了村子从粗放种植到绿色种植转变。“以前可劲儿上化肥农药,土地都板结了,粮食也卖不上好价。”石山清说,如今通过绿色种植,村里种的小米不上化肥,不打农药,出现虫害也使用人工方式除虫。

近年来,黑龙江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地力提升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粮食生产能力。去年全省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010万亩,总投资128.12亿元,建设任务和投资均大幅增长。深入推进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三减”行动,截至去年底,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8500多万亩,绿色食品产量、认证面积、标准化生产水平等指标居全国前列。

重点保护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黑龙江累计落实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多万亩。创新黑土地保护的“龙江模式”“三江模式”,均被列为全国黑土地保护主推技术模式。去年12月,黑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进一步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藏粮于技”让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目前,黑龙江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8%,居全国首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8.3%,高于全国8.3个百分点。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这里依托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天空地一体化智能感知系统,启动了大面积、大规模智慧农场建设项目,已形成6个“管理可量化、数据可利用、经验可复制”智慧农场群,实现水旱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作业。

端牢“中国饭碗”,离不开良种这个农业“芯片”。近年来,黑龙江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实施种业振兴。全省以选育突破性水稻、大豆、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为抓手,全面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去年,黑龙江建设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16个,建设10个作物专家育种示范基地,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绿色转型”塑造新优势

冰天雪地变金山银山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框架。作为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黑龙江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振兴征程中塑造发展新优势。

黑龙江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两年位列国家优秀序列。每年冬季,分散的燃煤小锅炉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根源之一。去年,黑龙江以哈尔滨、大庆、绥化为主战场,重点开展散煤治理、燃煤锅炉淘汰改造、非电力锅炉污染防治设施升级三项攻坚行动,对哈大绥重点区域冬季易发环境污染问题超前治理。

据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统计,去年黑龙江优良天数比率超过94%,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PM2.5浓度26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同比降幅58.3%,是黑龙江开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以来,空气质量最好一年。

黑龙江深入发掘资源禀赋,绿色发展的着力点正从改善生态环境向生产生活的全面绿色加快转型。黑龙江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建成生态文明示范省,推动绿色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龙江森工集团所辖林区森林面积557.73万公顷,森林总蓄积6.5亿立方米,现有碳储量3.2亿吨。去年10月,集团所属黑龙江森工碳资产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光大银行黑龙江分行签约碳中和项目。通过购买龙江森工海林林业局有限公司新造林产生的碳汇量,抵消了光大银行黑龙江分行总部2020年度直接、间接排放和其他相关但非直接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正处于绿色风口的新能源汽车、风电开发等行业,不乏黑龙江企业身影。去年,哈电集团与湖南兴湘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新设立的哈电风能有限公司,具备年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2000台能力。中国一重在风电产业上实现从无到有,截至去年11月底,完成70多台风力发电机装配任务。“仅此一项,将带来5亿多元营业收入。”中国一重(黑龙江)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勇说。

“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的旅游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大小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伐天然林后,绿色发展让“靠山吃山”的方式变了。过去“吃”木头为主,现在“吃”林下经济和自然风光。在伊春森工上甘岭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溪水林场,2016年这里的农家乐仅1家,现在农家乐和民宿30多家。曾是伐木工人的刘养顺变成经营农家乐能手,虽受疫情影响,但去年农家乐纯收入仍有五六万元。以旅游业为代表的一批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带动林区转型。

黑龙江是全国冰雪资源最密集省份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雪乡、“北极”漠河、“东极”抚远、“冷极”呼中等地蜚声中外。去年最后一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迎来万人跨年,冷资源带来了“真金白银”,给老工业基地经济增添一抹亮色。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1》,将哈尔滨排在“2021年冰雪旅游十佳城市”首位。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用心答好“民生考卷”

过去一年,面对多轮疫情考验,黑龙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应对绥化望奎县、哈尔滨巴彦县、黑河爱辉区等疫情冲击。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疫情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干部下沉,火线成立2433个疫情防控临时党组织,19.6万名党员冲锋在抗疫第一线,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广大群众众志成城,形成抗疫的强大合力,坚决果断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

民生改善实实在在。黑龙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工作。2021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4445.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7.1%,民生投入力度不减。

供暖是北方冬季的头等大事。黑龙江这个供暖季“弹性十足”,根据气温变化,大兴安岭、黑河、鹤岗、七台河、佳木斯、牡丹江、大庆、哈尔滨等地做出动态调整,提前1天至14天不等供暖。针对群众诉求,黑龙江将居民冬季室温标准由18摄氏度提高到20摄氏度,提供更好的供热服务。

黑龙江供暖用煤量居全国首位,面对一度紧张的煤炭形势,黑龙江从增加煤炭进口、内部多渠道拓源、加强监测调度等方面帮助热企保供。哈尔滨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拥有10家供暖单位,供暖规模占全市主城区44%,公司物资采购部部长邵永生说,目前集团储煤充足。

住有所居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之一。由于历史原因,黑龙江的棚户区数量多、面积大、条件差、欠账多,群众改造意愿极为强烈。2021年,黑龙江棚改开工5.09万套,城镇老旧小区新开工改造达到46.9万户,1.3万户农危房全部实现当年开竣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1年,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1.9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39.5%。面对疫情影响,黑龙江多地出台稳增长、促就业、增补贴政策。日前,《哈尔滨市关于应对疫情影响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定生产经营若干政策》正式实施。“我们设立了20亿元稳企稳岗贷款担保专项基金,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哈尔滨市发改委主任王喜全说,一系列政策对症下药,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将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