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美丽生态画卷 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亮点纷呈
发布时间:2021-12-27 07:43:5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吴玉玺  点击:5240次

“以前冬天有雾霾家里不敢开窗户,出门戴口罩还是能闻到呛鼻子的味道,家里老人孩子都很少出门。这几年不一样了,明显能感受到雾霾天每年都在减少,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了。”与往年供暖季雾霾天不同,市民王洁发现了新变化。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记者从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获悉,“十三五”以来,黑龙江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安排,统筹推动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原生态五大保卫战,全省62个国考断面劣V类水体全部消除,125个县(市、区)全部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自然保护区“四类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98.5%,退耕还湿面积2.3万公顷。

2020年全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2.9%,62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74.2%,土壤环境质量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92%、100%。

加强黑臭水体整治黑龙江省江河频现珍稀鱼类

几场风雪过后,龙江大地一片银装素裹,被冰雪覆盖的江河犹如白色巨龙蜿蜒在雪地上。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今年6月,在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雁溪湖,碧波荡漾,清澈见底,鸟飞鱼跃。不时有附近的村民来到湖边遛弯,“看这湖边的鸟,已经很多年没见到过了,现在又飞回来了!”胜合村村民吴志全望向在水中嬉戏的野鸟,竖起了大拇指。

雁溪湖,曾经是困扰居民已久的纳污坑塘,坑塘内的黑臭水体散发着难闻气味,恶劣的环境让村民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纳污坑塘没治理之前,在附近经过都能闻到臭味。我们在家平日里都不敢开窗开门,生怕臭味进来。”吴志全说。

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期间,督察组提出纳污坑塘污染环境问题。省生态环境厅对昂昂溪区纳污坑塘黑臭水体环境污染问题挂牌督办。

为了将坑塘内的黑臭水体彻底整治,昂昂溪区在纳污坑塘东岸建设一个临时污水处理站、两座底泥堆场,同时对昂昂溪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并在污水处理厂东侧建设日处理5000立方米的永久污水处理设施。

“我们聘请专家对纳污坑塘治理进行两次论证,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治理方案。在保障坑塘内水质长期稳定、水质污染情况不再反弹的同时,在坑塘周围进行景观建设,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昂昂溪区负责人介绍。

如今,昔日纳污坑塘“摇身一变”成为雁溪湖,美丽的生态景色又在昂昂溪区重现。

雁溪湖的美丽变化,是黑龙江省打响碧水保卫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改善和保护河流、湖泊、水库的水环境质量,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审批、工业园区污水治理、总氮总磷排放总量控制及医疗废水等行业废水管理,协助住建部门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管理等工作。

“十三五”期间,全省纳入国家台账的44个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治理。2020年,全省国、省控河流断面达标率达到69.2%,比2015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62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目标达标率为96.8%。

碧水保卫战成效几何?水中的鱼儿最有“发言权”。2018年5月,在抚远市小河子村发现一条300斤重的鳇鱼;2019年11月,乌苏里江发现一条施氏鲟;2020年6月10日,黑龙江发现一条达氏鳇,体重约300斤,推算已经生长60年以上;曾处于濒危状态的乌苏里白鲑、大麻哈鱼等在松花江流域也逐渐增多……

这些珍稀鱼类见证着黑龙江省水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2020年,全省优良水体比例为74.2%,高于考核目标14.5个百分点,碧水保卫战的各项考核指标全部通过。

加大散煤污染治理力度黑龙江省迎接“龙江蓝”

既要好空气,也要暖屋子。从根本上解决季节性、区域性散煤污染问题,是民生福祉,也是百姓期许。

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的振兴村,村子被众多小区环绕,是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到了冬季,村民们每天都要靠烧散煤进行取暖,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飘出呛人的黑烟,影响了周围居民们的正常生活,也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城中村、棚户区一直是黑龙江省冬季散煤污染的重点源头,在黑龙江省开展散煤污染治理“三重一改”攻坚行动中,将棚户区、城中村散煤污染治理作为主要任务。

“利用三年时间,突出抓好哈尔滨市、绥化市、肇州县、肇源县、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雪乡旅游景区等重点地区散煤污染治理,通过重点时段削峰、重点行业减排、重点区域联动,从根本上解决季节性、区域性散煤污染问题,为全年空气质量改善奠定基础。”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介绍。

目前,振兴村正在进行整体搬迁。再过两年,村民们将搬进新居,供暖不再需要小烟囱,新的生活环境将变得干净温暖。

2022年底前,全省将削减棚户区散煤23.34万吨,其中,哈尔滨市、绥化市、肇州县和肇源县分别削减散煤7.38万吨、1.51万吨、0.17万吨和0.17万吨。哈尔滨市将完成14片城中村1.7万户拆迁改造,削减散煤5.1万吨;完成34片城中村清洁能源及洁净燃料替代。

在散煤污染治理“三重一改”攻坚行动中,黑龙江省重点地区加快拆并淘汰燃煤锅炉,推动实施清洁化改造,使用清洁能源或洁净燃料替代,稳步实施清洁供暖也是主要任务之一。

每年冬天供暖季,哈尔滨医大二院的四台燃煤锅炉就要担负起医院60万平方米的取暖工作。如今,医院将原有的四台燃煤锅炉拆除,取而代之的是7台清洁天然气锅炉,天然气管道依次接入各个锅炉,滚滚热气传送到医院的每个角落。

在供热站,供热工人只需要日常巡视监控设备就可以实现供暖工作。“通过实施煤改气,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和占地面积,还能降低能耗,有效减少废气的排放。”哈尔滨医大二院供热站副站长王亚民说。

“十三五”期间,全省积极推进散煤替代改造,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3302台,2020年全省削减散煤319.51吨,清洁取暖面积达到6.24亿平方米。

散煤减少了,雾霾也随之减少,带给百姓的则是期待已久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经监测,2020年,全省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3%,较2015年下降1.4%。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28微克每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1.7%。

加深原生态自然保护黑龙江省不断充盈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三江平原上,流淌着一条九曲回弯的河流——挠力河。

每到迁徙季,近百余种野生鸟类纷纷来到挠力河流经的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家落户”。一时间,保护区里禽鸟鸣啼,鸿鹄展翅。这其中就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对于栖息的环境十分严格,需要在湿地中进行繁殖、生存。东方白鹳能来到这里栖息,这说明保护区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

近年来,保护区加大退耕还草和绿色生态农业力度,加之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理和保护措施,保护区内有效保持着内陆湿地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性,拥有着千余种野生植物、500余种野生动物,成为黑龙江省珍贵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为了给东方白鹳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护区从2019年起人工搭建了招引巢,次年成功吸引了一对东方白鹳在此栖息,并成功孵化出三只雏鸟。今年,保护区也迎来了三对东方白鹳在此安家。

如今迁徙季已过,保护区工作人员们正在忙着为东方白鹳的巢穴进行重新加固,为了下一年东方白鹳来此栖息做好准备。

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重要体系。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类型多样、功能比较健全、区域分布趋于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五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各类自然保护地331处,落界面积为915.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19.38%。自然保护区共134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处,位居全国首位。

大力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同时,黑龙江省在2020年印发了《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其中,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十三五”期间,全省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5.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33.01%。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基本要求,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将得到持续改变,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分布格局才能不断扩大和优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经过不懈努力,黑龙江省正坚定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黑龙江省虎林市、黑河市爱辉区、大兴安岭漠河市、建三江管理局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命名和表彰;抚远市成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如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态画卷,正在龙江大地徐徐展开。(记者吴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