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借助大数据技术让环境治理更精准
发布时间:2021-11-19 03:12:13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程竹青  点击:7584次

水质变化实时监测,污染源动态核算,生态问题高效识别
重庆借助大数据技术让环境治理更精准

◆程竹青

河流水质分析还靠人工?重点污染因子和重点行业怎么筛查?生态保护红线如何守护……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效率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近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心成功入选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组织的国家人工智能社会化治理特色实验基地(环境治理)名单,这也是重庆市唯一一个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家级实验基地。

事实上,近年来,重庆坚持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深耕生态环境领域,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流域水环境智慧管理系统:

提升污染源溯源精度和效率

这两天,在重庆市璧山区观音堰一体化水质自动监测站,工作人员正在为原有设备增设浊度补偿光源,提高高浊水体内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监测的准确性。

璧山区一体化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负责人杨均介绍,河流的水质分析从以前的靠人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靠数据,而这些数据通过关注手机APP或平台就能获得,相当于可以实时关注水体的变化,这极大降低了水质监测的误差值。

据悉,该站点每4个小时就会自动采集、分析一次监测断面水样,并将实时监测数据上传至“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一旦发生水质超标,平台就会报警。

杨钧提到的这个平台是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心联合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共同研发的“流域水环境智慧管理系统”,是重庆市科技局响应市委市政府《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行动计划》启动的重庆市2018-2019年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专项社会民生类——智慧环保主题重点项目。

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大数据技术室主任刘晓介绍,该平台具备水环境问题分析、污染类型识别、排放量动态估算等智能化功能,有效将水环境问题溯源时间由月度溯源缩短至小时溯源,溯源精度由流域尺度提高至河段溯源、乡镇溯源和污染类型溯源,极大提升了溯源效率和精度。

目前,“流域水环境智慧管理系统”覆盖璧南河流域面积1060平方公里,覆盖河长95公里,服务流域人口93万人,推动水环境保护工作从人防向技防转变,重庆拟在“十四五”期间向全市40个区县推广应用。

污染源动态监管系统:

整合7万家工业污染源的多要素信息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说,涉及信息平台多,操作繁琐,各平台数据和信息无法连通,信息“孤岛”现象明显,如果不能及时掌控辖区污染物排放情况,将会影响管理效率。

今年,长寿化工园区管委会上线了污染源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工作人员对此赞不绝口:系统具备环境数据管理、环境数据服务、环境数据监控、工业源档案等功能,提供了污染源的全面信息,可一站式查阅。通过该系统可查阅企业环评、排污许可审批,处罚,投诉,在线监测、自行监测、监督性监测数据,排污口数量位置等信息。

长寿化工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套系统,管委会可以及时全面掌握辖区内企业废水、废气污染物逐月产排污信息。在企业需要入园时,通过企业行业规模、信用评价等信息,使用自动检测、关联组合筛选等融合方法,可以对企业各污染源进行动态核算,评估企业入园排放情况。

项目相关负责人解释,这个系统就是一个有机整合的数据库,包含了7万家工业污染源基础信息和1亿条业务信息;以长寿化工园区的重点行业为基础,实现了全市1361家污染源、6种污染因子(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清单的按月动态核算。

目前,该数据库在重庆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比如,数据库为工业园区手册编制工作提供了当前5000余家入园企业清单及相关审批、处罚、投诉、环保税、监测、信用等信息,大大减少了各园区管委会重复填报工作量,并为排污许可污染源核查清理整顿工作提供了污染源清单。此外,还为环保税涉税信息共享平台推送工业污染源各类环境监管信息,并将整合后工业污染源信息应用于环保税涉税信息复核系统中。

值得一提的是,该数据库已依托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衔接国家固定污染源平台互联互通,构建了国家与省市级、区县三级的固定污染源动态监管平台功能。

生态红线监管系统:

支撑重庆自然生态精细化管理

重庆市生态红线监管系统大屏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绿盾”行动和生态环保督察查处的问题及整改情况,还能查到自然保护区不同年份的映像对比等信息。

“这套系统已于2020年6月正式上线业务化运行,应用于市生态环境局和38个区县生态环境部门200余个用户,有效支撑了国家‘绿盾’、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专项行动,为重庆自然生态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套集生态问题台账管理、环境空间管控、大屏展示、勘界定桩、影像处理和移动巡查APP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监管系统,集成了全市高分遥感影像数据、2.04万平方千米生态保护红线、58个自然保护区、220个自然保护地及2845个问题台账监管数据库,依托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衔接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互联互通,构建了国家与省市级、区县三级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功能,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台账数据的获取、存储和维护等构建内容。

“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的卫星影像识别、地面无人机现场核查以及地面的视频智能监管构成的这一整套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智能化监管系统体系,生态环境部门能高效地发现问题所在。”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38个区县生态环境部门200余个用户按月填报现场核实情况以及生态问题台账进度。市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审核并根据整治进度进行考核,同时上报国家和市级规划与自然资源、林业等相关部门,实现了自然生态保护管理的“发现问题—现场核查填报—整治进度填报”闭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