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所有国家都要同舟共济”
发布时间:2021-11-04 03:29:11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牛秋鹏  点击:4503次

“应对气候变化,所有国家都要同舟共济”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回应COP26热点问题

◆本报记者 牛秋鹏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世界气候治理有哪些借鉴意义?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哪些困难和风险?如何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正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11月2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接受媒体采访,回应了关于大会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热点问题。

“中国逐步走上了一条脱碳路径”

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COP26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致辞,体现了中方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呵护地球共同家园的坚定立场和大国担当。

解振华说,习近平主席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多次出席国际会议并宣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举措。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国也都应该积极参与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一系列艰巨任务。

习近平在书面致辞中指出,中国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

对此,解振华表示, 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20年GDP比2005年增长超4倍,取得了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巨大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这充分证明,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上了一条经济增长、气候行动和环境改善的脱碳路径。”

解振华坦言,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进展,但是我们的能效水平还比较低,距离先进水平还差1.7倍,还有很大的潜力去做好。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必须要转型和创新。正如习近平主席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进能源资源、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探索发展和保护相协同的新路径。”解振华说。

“我对完成所有《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充满信心”

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马德里大会,因谈判各方分歧严重,大会未就《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谈判这项核心任务达成共识。

因此,围绕《巴黎协定》实施细则遗留问题展开对话,成为本次大会的重点。

解振华说,大家希望在这次会上解决《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并已达成政治共识。另外就要解决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还有收益分成的问题。

他认为,《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方面的里程碑,规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原则,基于科学和规则,展现了最大的包容性和可达性,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巴黎协定》已经生效6年,如果连第六条实施细则都不能够完成,怎么能证明我们多边机制的有效性呢?”

在解振华看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当中,无序排放造成的,这是大家的共识。要共同努力,依据各国的能力、水平、国情采取有区别的行动。

行动是共同的,但是各国的能力不同,历史责任不同,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不同的。

解振华说:“习近平主席指出,《巴黎协定》符合全球发展大方向,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共同坚守,不能轻言放弃。中美共同努力促成了《巴黎协定》的达成,结果因为美国退出,耽误了气候变化的多边进程长达5年,美国应该追上来,我们一起合作。”

解振华表示,大家现在还在磋商的过程当中,关键在于如何将各国政治意愿反映到行动当中。

“我们主张,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所有的国家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因为我们在同一个大船上,都得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要展现建设性,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减排效益。”他说。

关于《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解振华表示,能不能实现不超过2℃,力争控制在1.5℃以内不是各国的口号,关键是各国的行动,必须是清晰的,要按照《巴黎协定》的目标努力去争取1.5℃,这样去做可能就更符合实际。

解振华强调,沿袭传统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不可能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沿用传统的技术也不能够达到《巴黎协定》的目标,必须要进行经济社会转型,同时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实现这个目标。

“光有目标,没有行动,那算什么力度?”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各国都提出2020年之前的行动计划,以及2030年的自主确定国家贡献。

国际能源署发表报告指出,要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或碳中和,各个国家的历史责任不一样,起点不一样,能力不一样,国情不一样,要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而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跟技术支持,全球一起合作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解振华表示,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都需要资金和技术支持。截止到2021年,发达国家要为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1000亿美金的资金并没有兑现,至少有200亿美金左右的差距,可能到2022年甚至到2023年才能够到位。

他说,如果2020年之前的资金承诺并没有兑现,那发展中国家会觉得政治互信上存在一些问题。在他看来,减缓和适应同等重要,但是现在适应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资金只占到整个资金的20%,应该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把减缓和适应的资金平衡,各占50%。

关于中国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解振华认为是很有力度的。在他看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就业等各方面系统工程,需要进行一场系统的经济社会的变革。

中国古人讲,“以实则治”。中国不光说到,而且要实实在在做到。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充分表明中国在行动上是认认真真落实。

解振华表示,习近平主席在书面致辞中强调,要聚焦务实行动,所以我们确定了目标,要确定相配套的政策、措施、行动投资,要有时间表、路线图。

“说到我们就得做到,这才是真正的体现力度。光有目标,没有行动,没有政策,那算什么力度?”解振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