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内首次!拜登启程访欧 德媒:美欧已经回不到过去
发布时间:2021-06-09 02:16:38  来源:环球网  作者:admin  点击:10061次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甄翔】美国总统拜登9日将启程前往欧洲,到访英国、比利时和瑞士,参加七国集团(G7)峰会、北约峰会、美欧峰会和美俄峰会。北约和欧盟高官8日的表态显示,中国和俄罗斯将是拜登此次欧洲之行的重点议题。拜登希望利用自己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的首次外访向盟友证明“美国回来了”。不过很多西方媒体和专家认为,美欧关系已经回不到过去。

中俄将是G7和北约峰会重点议题

据“德国之声”报道,拜登7日在白宫会见到访的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两人一致认为,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加强跨大西洋关系至关重要。他们还讨论了加强北约实力,以应对新挑战的可能性。这些挑战包括全球恐怖主义、气候变化以及同中国和俄罗斯的紧张关系。斯托尔滕贝格称,他同意拜登有关发展包括“威慑、防御和对话”的双轨式对俄战略。这名北约高官表示,同中国合作能够给西方带来经济机遇,但一些问题也使北约发展对华关系遇到困难。美国政治新闻网称,斯托尔滕贝格强调,北约要将关注焦点转向中国,北约峰会发布的联合声明将更多涉及中国。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周一欢呼“美国回来了”。据路透社8日报道,米歇尔称,拜登本周的欧洲之行标志着在经过特朗普政府之后,多边主义“活了下来”,这意味着欧盟又有了一个非常强大的伙伴一起来推动多边模式。他预计,G7峰会将讨论在面对“中国崛起和俄罗斯自信”时,西方有必要采取更积极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价值观。

“美欧已经回不到过去”

78岁的拜登此次将迎来自己上任以来最紧张的行程安排。9日启程后,他和夫人将首先抵达英国米尔登霍尔空军基地,在那里与派驻英国的美国空军部队会面。10日,他们将到访英格兰康沃尔郡,届时拜登将与英国首相约翰逊会面,重申美英两国的特殊关系。从11日到13日,这名美国总统将出席G7峰会,之后飞往布鲁塞尔参加15日的北约峰会,并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进行私下会晤。16日,拜登将前往瑞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

法新社8日称,拜登此次出访将“守卫民主”,为处于“转折点”的西方国家“高举旗帜”。拜登日前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称,在上个世纪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民主联盟和机构”有能力应对现在的威胁和对手,而本周将能证明这一点。

“拜登将受到热烈欢迎”,据美联社8日报道,拜登抵达欧洲时,将会发现各东道主都很欢迎他。对美国的大多数盟友来说,拜登让他们松了一口气。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经常制造混乱,指责北约依赖美国,侮辱欧盟。相比之下,拜登则强调了他对国际外交的支持。不过,欧洲各国也在小心提防美国,特朗普给它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且美欧双方存在很多分歧。文章举例说,拜登虽然已经开始重建与北约的关系,但是华盛顿仍然希望其他北约成员国增加国防开支,而这也是特朗普此前的立场。

“美欧已经回不到过去”,德国《焦点》周刊8日评论称,拜登希望开启新的跨大西洋关系,但是美国已经发生变化,欧洲也希望获得更多“战略自主”。欧洲担心美国再次出现特朗普式的总统,美欧关系将再次出现裂痕。欧洲希望在气候、疫苗、贸易、安全等关键领域加强与美国的合作,但在和中国以及俄罗斯的关系问题上,也会有自己的政策。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专家们认为,拜登尚未任命美国常驻北约代表和驻欧盟大使,这表明华盛顿对此事漠不关心。欧洲评论人士也认识到,无论拜登在伦敦和布鲁塞尔表现得如何友好,美国越来越多地将欧洲视为其与中国日益激烈竞争中的一个次要伙伴。

美俄峰会将顺风顺水?

美俄峰会将是拜登此次欧洲行的重头戏。美国国内很多人认为,拜登不应该和俄总统普京举行会晤,认为此次会晤是对莫斯科的“奖励”。据彭博社报道,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周一称,举行元首会晤是美国明确俄政府意图的最佳方式,峰会将让拜登有机会向普京展示美国的意图和能力,也能让普京展示俄罗斯的意图和能力。他还认为拜登“参加这次会晤将顺风顺水”。

不过沙利文周一也在降低民众对峰会成果的期望,“如果你要等待真正重要的成果,你可能要等很长时间,这是可以想象的”。法新社8日列举了此次美俄峰会将会涉及的5个关键议题,包括干预选举问题、军备控制问题、外交紧张局势等,认为双方在这些议题上都互相埋怨。在峰会举行前,美俄双方政要都对峰会成果表示悲观。

另据美国“Axios”新闻网等媒体报道,拜登周一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并邀请后者今年夏天访问白宫。泽连斯基原本希望在美俄峰会举行前和拜登举行会晤,然而这一要求遭到华盛顿拒绝。随着美俄峰会的临近,乌克兰不断向北约和美国施加压力,希望基辅能尽快加入北约。乌克兰负责欧洲和欧洲大西洋一体化事务的副总理斯特凡妮希娜称,西方国家在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问题上保持沉默是北约“最大的错误”,2008年布加勒斯特北约峰会之后,基辅一直期待得到“历史性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