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指出,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8月31日《中国青年报》)。
手机、ipad不离身,课堂、饭桌随时随地吃鸡打野、激烈交战。近年来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化趋势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网游世界无法自拔。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62.5%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网络沉迷、暴力色情内容侵蚀等衍生问题突出。在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面前,网游渐渐从一项休闲娱乐,变成成长的绊脚石。不仅影响未成年人身体健康,更耽误其学习知识技能、建构价值观与自我认同的宝贵时间。让孩子摆脱网游沉迷势在必行。
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是一个社会问题,防沉迷工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凝聚社会合力。首先必须确保“线上阵地”不失守。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规定每日22时至次日8时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而作为行政监管部门的国家新闻出版署此次再次发布通知,对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段时长作出更加严格的限定,将为防沉迷管理的落实,添砖加瓦。为保证《通知》落地落实,监管部门应加大企业防沉迷排查、处罚力度,对心存侥幸、敷衍应付的网游企业要严肃整顿。而作为防沉迷行动的第一堵墙,网游企业必须守土有责。要严格依照《通知》精神设置防沉迷系统,严格开展实名认证,对认证为未成年人的用户,坚决执行时段时长控制和消费金额限制,不能让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
同时,也要努力确保“线下阵地”安全。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是当下未成年人接入网络的主要终端,管好手机,是防止网游沉迷的关键。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学生没有经过学校的允许,不能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而对于家长而言,必须要履行好自己的监护职责,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一方面自觉主动地为自己的智能终端产品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主动开启青少年模式等,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防止其变相使用成年人账号打游戏,沉迷网络。另一方面,应当合理引导、安排未成年人网络使用行为。让关心关爱替代指责打骂,让促膝谈心替代批评惩罚,引导孩子在线下学习生活中发现乐趣,重新找到自身价值。
只有全社会合力,“软硬兼施”,才能共同筑起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保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