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思一刻·浙江:大数据时代 给信息上把法律的锁
发布时间:2021-08-26 09:18:17  来源:新华网  作者:admin  点击:3824次

同一个平台的同一件商品,不同用户之间却出现明显的价格差异;想下载使用一款App,需要和平台方达成“交易”,点选是否允许授权打开相册、是否允许授权打开通讯录、是否允许授权开启定位……正如一把刃剑之两面,大数据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引发了不少公众的担忧。

  近日,针对应用程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以及非法买卖、泄露个人信息等社会关切的行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20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这部专门法律历经18年,是我国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性立法,为破解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根据新华睿思平台数据监测显示,近段时间以来,与“大数据杀熟”相关的信息高达37385条,其中8月23日是信息发布的高峰期,发布信息量为10559。在所有相关信息中,提及频率较高的热词为: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砍价、价格歧视、个性化。网民情绪的分布情况中,情绪“喜”占比最大,其次是情绪“乐”“沉默”,占比分别为47.96%、21.89%、11.60%。

  “大数据杀熟”最深层的问题,在于如何加强用户数据隐私权的保护。我们的活动轨迹、搜索记录、消费习惯等都被成千上万只“眼睛”观察、记录、分析,甚至汇总、交易、利用,“加密保管、绝不外泄、严格用途”有时候竟成了市场面对公众的说辞。平台所掌握的大量数据与消费者的信息占有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少企业平台利用用户画像,对用户特别是熟客施行同物不同价的“价格歧视”,比如手机越贵打车价格越高,熟客预订酒店高溢价等。

  今年7月,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案件,引发舆论关注。据了解,原告是一旅游服务平台的钻石贵宾客户,通过该平台订购了某酒店房间,但退房时,发现所支付的2889元价款要比酒店挂牌价1377.63元高了一倍,于是将该平台诉至法院,亦对平台不合理收集其个人信息进行了索赔。

  然而在生活中,个人针对“大数据杀熟”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案例非常少。《个人信息保护法》通过,会使消费者通过法律维权的难度降低,更有利于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另一亮点是在个人信息处理上强调对特定弱势群体的保护。例如将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作为敏感个人信息,并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对此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有法可依,如何落地落实也值得关注。互联网“杀熟”行为具有隐蔽性和技术性,此前对这类行为的外延和内涵规定存在模糊性。事实上,数据“杀熟”本质上是算法监管问题,需要更加综合性的手段来治理。实践中对于“杀熟”行为的监管技术仍相对落后。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尖端网络领域技术,构建相关大数据监管平台,可以对“杀熟”行为进行及时且全面的监管。

  《个人信息保护法》给个人信息加上了法律这把“保护锁”。可以预见,在该法的保护下,个人的信息安全与网络数据规范将有质的提高。与此同时,各行业也应积极主动的承担责任,形成个人信息保护标准的共识;监管部门科学有效的制定具体政策,加强监管,多方协作,才是长久之计。

  策划:廖晓华

  监制:赵海旭

  作者:韩冰玉、黄永林(实习)

  设计:徐畅

  《睿思一刻》(浙江)由新华网客户端、新华网大数据中心、新华网浙江频道联合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