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教育成小康生活“助推器”
发布时间:2020-08-05 13:48: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雪梅  点击:238次

对于内蒙古自治区而言,教育意味着什么?是扶贫扶智的重要抓手?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种子?还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起点?

 

  市区里丰富多彩、贴近自然的幼儿园生活,草原上小学的特色民族教育课程,福利院残障儿童学习的一技之长……教育带给内蒙古的是改变,也是奔向小康生活的“助推器”。

 

  草原的发展离不开“卓越的教师”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的教育资源常被周边地区羡慕。

 

  康巴什的蒙古语释义是“卓越的教师”。这片沃土在历史上就是人才辈出的地方,这里的发展也源于教育、兴于教育、成于教育。

 

  玩沙子、画国画、种花、刺绣、打高尔夫球……在康巴什区第十幼儿园,一共有70多种供幼儿在玩耍中学习的设施。

 

  据了解,这所幼儿园占地面积10176平方米,园内建有集活动室、睡眠室、盥洗室功能于一体的标准教室18个,是一所普惠性公立幼儿园,可以有效解决当地“入学难、园位少”的难题。这里的学费只要每月400元,附近居住区的700多名适龄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

 

  白丽丽的女儿在这里读大班。在她看来,女儿这几年变化很大。“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共情能力的发展都让我觉得很惊喜。”她曾惊讶地听到女儿说:“我的老师是特别专业、严肃而且熟悉我们的。”

 

  园长苗永艳对教育有独特的理念。“康十幼以生命教育为课程实施主线,其内容基于生活,以自然和传统为养分。教育不能离开美,孩子们要在自然和真善美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所以我们致力于为孩子们建构一个美的外在与内在环境,以滋养孩子的生命。”

 

  “经济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康巴什区重视教育,也拉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康巴什区教育局局长张燕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在教育领域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是全市唯一保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旗区。

 

  张燕表示,2007年,康巴什区有了第一所学校,教学规模只有8个班126名学生。

 

  如今,康巴什区连续6年荣获全市督导评估教育工作优秀奖,建成市级以上示范性幼儿园9所,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中考成绩连续7年位居全市首位,高考本科上线率超过88%。

 

  教育开启更多可能性

 

  21岁的聋哑女孩王雅妮如今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当生活教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是她的家。她通过手语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福利院里,她不仅学会用手语与人沟通,学会做糕点、美容等技能,还学会了感恩。

 

  在这所福利院,不少残障儿童掌握了立足社会、独立生活的技能。

 

  据了解,该福利院是呼和浩特市唯一一所集孤弃儿童养育、医疗救治、康复训练、特殊教育、社会工作(儿童安置)、培训为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目前养育儿童150名左右,残疾率达98%以上。

 

  近年来,该福利院成立7个特教班,针对孤弃儿童需求实施个别化教育和特色教学。特教区平均每天为30名儿童授课,儿童自理、语言、运动能力有明显提升。

 

  教育为这些孩子的未来开启了更多可能性。

 

  如今,离开福利院独自生活的王雅妮有公租房,每个月工资有5000多元,过上了与正常人并无差异的生活。她表示,如今的她感到很幸福,自己仍然会经常“回家”看看,以后会好好工作,回报社会。

 

  将民族教育融入教学,也是内蒙古不少学校的日常工作。

 

  “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要让学生学会团结。”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小学校长阿日斌介绍,学校里的每个场景都体现着民族团结的内涵。

 

  呼伦小学是一所拥有115年历史的寄宿制小学。走进呼伦小学,教学楼大门是蒙古包的造型,教学楼楼道里张贴着介绍蒙古族文化的小知识和学生们用蒙语、汉语书写的“民族团结”“五十六朵”等字样的书法作品,还展示着学生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制作的手抄报。

 

  目前,呼伦小学共有13个教学班624名学生,其中只有两名汉族学生,其他622名学生包括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如何让多个民族的学生团结融合,阿日斌一直在探索实践。他说,做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才算是民族团结。依托课堂教学、开展主题活动、建设校园文化,这是阿日斌想出来的3个办法。

 

  让终身学习融入日常生活

 

  学习知识不仅是在学校里才能完成的事情,知识带给人的影响也渗入到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今,国家致力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在这片大草原上,终身教育的实践已经开启。

 

  7月18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的新华书店城市书屋里,市民蒋晓娟为这次读书会带来一本书,名为《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她说:“这次读书会的主题是‘幸福生活’。在我看来,读书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很多,也会让我在教育孩子等方面学习到很多。”

 

  这个小木屋是康巴什区居民文化生活大幅提升、人文气息愈加浓郁的重要标志,人们在这里汇聚书香力量,共筑小康梦想。从2016年6月至今,读书会连续开展350多场活动,城市书屋现有固定读者1500余人,参与人数有3000多人。

 

  草原深处有一座“书敖包”,它静静地伫立着。书敖包上的每一块石头都刻着一部书籍之名,形态各异。

 

  书敖包的主人阿拉腾毕力格是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希里嘎查村的普通牧人。他表示,这些年来,他家的收入都陆续投在书馆上,已达300多万元。书敖包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是他到阿尔巴斯山亲手选出,雇人雇车运回来的。

 

  他说:“书敖包里的活动既有中小学生读书演讲比赛,也有面向社会的论文评比,还有各地文人作家交流研讨。大家都叫我‘书痴’,我就是喜欢书,也喜欢越来越多的人来我这里看书。”

 

  书法、写生、面塑、皮雕……对于呼和浩特市的中小学生来说,寒暑假时的他们可以亲身体会80多个非遗项目的魅力。

 

  这个暑假,莫尼山非遗小镇迎来一批又一批小学生。小镇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是内蒙古首个以保护非遗、发展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景区。莫尼山非遗小镇创建了“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目前,基地已建立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并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和教师,为基地量身打造十大特色主题研学课程。

 

  小镇的创始人贾宏伟表示:“以前孩子们放假了可能会去动物园、游乐场。如今他们来到这里,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锻炼了动手能力,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青少年可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把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记者 叶雨婷 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