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6日电 (记者黄盛)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于2月5日发布公告表示,为满足金融机构临时性流动性需求,2025年1月份,央行对金融机构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共171.05亿元,其中隔夜期113.35亿元,7天期17.7亿元,1个月期40亿元。期末常备借贷便利余额为46.1亿元。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发挥了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有利于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隔夜、7天、1个月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分别为2.35%、2.50%、2.85%。
记者了解到,常备借贷便利是一种由中央银行提供的短期流动性支持工具,旨在满足金融机构的临时性流动性需求。我国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
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常备借贷便利是央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一对一”交易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可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起到短期流动性“安全网”的功效;同时还可以稳定市场利率预期,起到利率“锚定器”作用。近期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7)有所走高,央行进行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有助于在量价方面同步稳定预期。
对于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对货币市场的影响,伍超明告诉记者,当市场利率尤其是DR007接近或超过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时,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央行申请常备借贷便利资金,有助于市场利率回落,防止货币市场利率过度波动。央行还可以通过调整常备借贷便利操作量,调节货币市场流动性的状况,避免金融机构因流动性担忧而抛售资产或紧缩对实体的信贷发放量。另外,常备借贷便利影响短期资金成本,因为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水平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借贷成本。
“1月份央行操作金额171.05亿元,期末余额为46.1亿元,表明在当期内部分借贷操作已经到期归还,或者金融机构部分归还了借入的资金,导致期末余额远小于当期操作金额。”伍超明说,期末常备借贷便利余额与当期操作金额不同,主要源于央行操作金额与实际使用金额的差异、资金偿还与期限结构、市场流动性需求变化以及央行流动性管理策略等,是这几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市场流动性紧张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常备借贷便利获得资金,从而防止市场利率过度上升,这有助于维护货币市场的稳定运行,减少利率波动对市场参与者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