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兴于煤,也困于煤。长期以来,一煤独大的产业困局导致了省内经济结构不平衡。
资源型城市如何向上突破?
在山西晋城,近年来立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抢抓产业转移机遇,把发展光机电产业作为加快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2021年以来,行业产值年均增长42%,“1+130”产业集群不断壮大,2024年产值预计突破700亿元。
在晋城经开区的青禾晶元(晋城)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近千平方米的无尘厂房内,一台台高精度设备有序运转,身着无尘服的技术人员全神贯注地监控着各项数据指标,半导体复合衬底是该公司主要研发和业务方向。
该公司制造部生产调度长王雨告诉记者:“过去回乡工作,除了进机关就是进煤矿,如今在家门口便能从事这么高精尖的工作,感到十分自豪。”
如今,产业集聚效应的迅速显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安家。
山西德富鸿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敏表示:“公司于2000年成立,2022年入驻经开区,得益于产业聚集效应,光机电上下游产业链拧成一条绳,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国家级经开区不仅是产业发展升级的平台,还是人才资源集聚的高地、创新驱动的载体、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国家级经开区在引领我国高水平开放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4年10月,山西英特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品质部经理何小辉来到晋城,作为江西人,除了园区附近的湘菜馆,最爱的便是本地的饸络面。
“以前听说山西煤矿多,但去年来到晋城后并没有看到煤的影子,只看到了一排排工厂。”何小辉说。
创新,一直是引领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的第一动力。政策优势、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完善和开放平台作用等多重因素让国家级经开区为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晋城经开区党管委会副主任常健峰表示,为加快形成光机电产业集聚,晋城经开区聚焦“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三个特色产业链,并对标一流地区,搭建制度框架,持续推出改革创新、金融服务、要素保障、人才支撑等8方面128条破除瓶颈制约的系统性政策体系,提供资金支持近30亿元,撑起光机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引凤来栖,更要留凤长栖。如今,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人才公园已成为市民又一休闲娱乐打卡点,晋城经开区贯穿引、育、用、留、服工作链条,用心施策、用情留才,厚植沃土,筑巢引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