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稳住农业基本盘,并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1-12-28 04:58:0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admin  点击:1553次

必须综合考虑粮食安全、产业振兴、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工作,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大发展。

日前,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当前,在越来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风险挑战日益增多。作为超大型经济体以及14亿人口的大国,保障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因此,必须夯实“三农”基础,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提供坚实支撑。

在不断有中国企业受到制裁、关键零部件断供的大背景下,必须把保障初级产品供给作为国家战略性任务。其中,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到14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粮食短缺还可能会引发通胀,冲击工业生产和金融秩序。近些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对各国农业生产的冲击越来越大,疫情和供应链中断也加大了国际粮价波动,中国必须致力于农业稳产增产,确保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需要从生产要素、体制机制以及农业科技等方面着力。在生产要素方面重点是耕地与种子。必须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合理进行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耕地保护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考虑到中国大豆以及其他油料作物在一定程度上仍需依赖进口,在用地方面必须调整种植结构,把扩种大豆和油料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解决结构性矛盾,增强供给自主性,避免受制于人。改变按照经济收益安排种植作物的做法,从战略上筹划大豆等作物种植的区域和面积,以确保改善供给不足的问题。

在种子方面,总体上能够实现“中国粮”用“中国种”,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其中,大豆和玉米的产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部分种源仍依赖进口。中央已经制定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将能实现和确保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为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必须调动地方党委政府和种粮农民“两个积极性”。中央早已安排了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的机制和责任,2022年也是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第一年,在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基础上,严格考核必将起到有效落实的作用和目的。对于农民而言,农业种植更重视自己的收益,因此,必须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扶持政策体系,尤其是健全保险体系,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减少风险,激励种植热情,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提高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是提高粮食种植效益的关键,应该增加农业设施的投资,增加水利投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普及,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同时,系统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首先要坚持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由于受到疫情等因素冲击,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外出就业以及收入。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越要重视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因此,必须确保宏观经济大局稳定,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产业促发展,加强农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稳住农业基本盘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必须综合考虑粮食安全、产业振兴、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工作,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大发展。